【唐诗三百首】唐诗《宿府》赏析

2022-08-23 23:19: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三百首】唐诗《宿府》赏析》,欢迎阅读!
唐诗,百首,赏析

【唐诗三百首】唐诗《宿府》赏析

作者:杜甫 原文: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恒的夜号角的声音是悲伤和自言自语。谁能看见中庭里的月光。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我忍受了十年,把我的栖息地搬到了安全的地方。 译文

深秋时节,梧桐树很冷。 独宿江城,更深人静残烛暗淡。

在漫漫长夜里,号角的声音就像人类悲伤的语言; 中天月色虽好,谁有心情仰看? 在混乱中徘徊,朋友和亲戚都破碎了, 关塞零落萧条,行路十分艰难。 历经磨难,我流离失所了十年; 勉强栖息一枝,暂借幕府偷安。 意境

《宿府》是中国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这首诗是依人作客,抒写旅愁,有一种百无聊赖之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写独宿江城,环境清寒;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颈联写战乱未息,处世艰难;末联写漂泊十年,如今暂且栖安。全诗表达了作者悲凉深沉的情感,流露了怀才不遇的心绪。 欣赏

此诗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清朝的方东书根据他对“独眠”的听说和看到,指出:“风景中有爱,古往今来都有奇怪的警察。”造句的新颖性也不寻常。七字规则句通常是四上三下。这副对联是四、一、二的句型。每个句子有三个停顿。通过这种方式,诗人把手指周围的手感变成了柔软。他用一种沮丧的句法和一种气喘吁吁的语气,生动地呈现了一个看月亮、听号角、独自睡觉的人物,这恰如其分地显示了无人交谈和沮丧的复杂情绪。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风尘”句紧承“永夜”句。“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风尘荏苒”,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关塞”句紧承“中天”句。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人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这一联直抒“宿府”之情。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用两句诗无法写完。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意蕴深远。

尾部副本负责处理第一个副本。作为幕府的一名工作人员,他感到“幕府井中寒冷”。诗人想到了《庄子》中提到的鹪鹩鸟吗?免费旅行。“鹪鹩在森林深处筑巢,只有一根树枝。”安史之乱后,他“漂泊在东北的尘土中,漂泊在西南的天地之间”。苦涩的“凌平十年”已经忍受了,但现在他不得不来到这个幕府来忍受“井武之寒”。“强行转移”一词表明,他不愿意占领幕府的“分支”,而是延武。使用“安”这个词只是诗人的自嘲。诗人整夜游荡?徘徊和转向另一边,我的内心并不平静。

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总之,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4779c1059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6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