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大学写作中的文德教育

2022-10-11 09:33:4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漫谈大学写作中的文德教育》,欢迎阅读!
文德,漫谈,写作,大学,教育

漫谈大学写作中的文德教育

近几年来,文坛和学术界屡屡发生抄袭剽窃事件,校园里作业与论文抄袭现象则更有泛滥之势;新闻界盛行炒作风,善于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汶川大地震后,有人无视生命价值,肉麻地粉饰现实,写出纵做鬼,也幸福之类的名句&&如此种种无不提醒我们,大学写作教学应该讲一讲文德。

历史地看,讲求文德在我国文章史上向来很受重视。古人所谓道德文章,既有立德先于立言的区别化含义,也有合二为一、前者修饰后者的内涵。韩愈曾对向其求教为文之道的一个年轻人李翊说: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所谓的养其根、加其膏,是积极培植写作者个人修养的形象说法,其中既有语言修养、知识修养,更有思想道德修养,因此他特别强调了其言蔼如的仁义之人。韩愈还概括了气与言的关系,称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正是传统文论中的养气说。今天的大学写作教育,是很有必要承继这一优良传统的。

写作既然要讲文德,那么该讲什么样的文德呢?古人有所谓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做法,这样的德自不在我们的继承之列。窃以为,写作中所讲的文德,当立足于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以独立的人格追求为导向,确立权利和责任意识;以从我做起的道德自觉来共同净化污浊的风,尤其要倡导诚信的现代品格;科学素养引导理性精神,戒除为人为文的虚矫自大之态。而论之,包括如下数端:

一是坚持独立的人格追求,用自己的良心说话,不仅要反对人云亦云的庸腐浅薄,更要反对奴颜媚骨的溜须拍马。陈寅恪先生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仍应成为我们的追求目标,而无数前辈学人也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真理的典范。远的不说,近期逝世的季羡林先生即是一个为人高尚、为文真诚的佳例。他在文革最艰难的时候,坚守良知,以沉默对抗疯狂的批判与无耻的污蔑;他以学术良心自律并以此要求年轻学人,而学术良心实际上即是独立人格在学术中的真实表现;学术之外,他也兼济天下,以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写出不少散文作品,尤以《牛棚杂忆》为最著名。应该让学生明白的是,独立的人格、真诚的良知并不一定需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才能得到检验;为文与为人实际的不一致,并不说明我们就不该将为文即为人作为追求目标。作为学生,摇尾乞怜之文未必做得出来,无病呻吟之作却是司空见惯的。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迎合阅卷者趣味来进行写作(这甚至已经成为部分教师的作文指导秘笈),其实已经埋下了文格卑下的种子。不是从真我和人性出发,而是以种种先定的宏大命题来束缚我们的文笔,怎么能够写出感人之作?汶川地震后曾有含泪诉告灾民书,引起了广泛的讪笑讥评,原因即在于以虚幻的大义来掩盖实际的矛盾。这是一种特殊的媚态,而我们的许多作文训练不知不觉地已经埋下了这种媚态之因。在同样的地震背景中,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先生的《江城子》词反映出的反人性创作态度则更令人侧目。王兆山的鬼词可能只是一种无病呻吟的应景创作,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创作体验,多少读书人没有经历过呢?问题是它成为一种习惯以后,其矫揉造作的情感足以泯灭基本的是非判断,并进一步发展成为迷失自我的奴颜婢膝。凡此种种都足以提醒我们,立的人格和真诚的良知就存在于平时的一言一行中,我们的每一次写作即是人格和良知的展现。

二是培养严格的责任意识,为人、为文当以现代公民的负责任态度自警。文责自负是对写作者的基本要求,它不仅意味着对文章真实性的承诺,也体现了对社会效果的担当。然而在媒体娱乐化日趋严重的今天,文责自负在恶意炒作面前失去了分量。为了夺人眼球,无良媒体和无耻文人不惜以歪曲的事实、夸张的言辞来耸人听闻,语不惊人死不休。去年宋祖德诽谤谢晋导演名誉案即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谢晋导演尸骨未寒之际,宋祖德在博客上发布骇人听闻的内幕消息,既对死者家属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也在社会上混淆了视听。可笑的是,在最近的法庭审理中,其律师竟以黑客所为来为宋祖德开脱。宋的这种卑劣行径有悖于中国的传统道德规


,更与现代文明社会的合格公民的要求相去甚远。在普遍缺乏责任心的社会风气下,类似的无中生有、肆意歪曲事实,以及通过低俗趣味吸引读者的种种做法泛滥成灾。在网络社会的特定背景下,言论的空间前所未有地巨大,然而言论空间的扩大与责任意识必须结合起来,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权益的边界也必须厘清。只有这样,才能预防青少年学生习非成是。在大学的写作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社会上的经典案例和相应文本来进行解剖分析,从而既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和责任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是倡导诚信的品格修养,从我做起,杜绝弄虚作假特别是抄袭之风。近年经常爆出各种抄袭门事件,其中有学界精英甚至大学校长,有知名的和不知名的作家,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少年学生。抄袭现象的泛滥,使相当部分学生产生天下文章一大抄的错误想法,不仅课堂作业抄袭、作文抄袭,更发展到论文乃至毕业论文抄袭,就算被老师发现,往往也振振有词地进行自我辩护,思想意识中并不以之为耻。在是非观念严重扭曲的情况下,诚信是无从谈起的,而诚信其实是现代社会具有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由于抄袭现象的广泛存在,学生在感性认知上并不缺,缺乏的是理性的批判。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希望之所在,他们有着相当的理性认识能力,只是在制度制约、环境影响等诸多复杂因素的作用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丧失了对诚信的追求,教师的任务则是唤起他们的理性,认识诚信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深刻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信作为文德的重要一环,其对立面不仅仅指抄袭剽窃,还应包括为着某种目的而有意为之的假造材料和数据等弄虚作假行为,这种现象在学界并不鲜见,在学生作文中也有端倪可寻。比如为了显示文章的深刻而有意假造名人名言,为了突出文章的感人力量而故意虚构情节等等。,诚信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中可谓刻不容缓,它不仅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任务,也是每个教育责无旁贷的义务,写作教学完全可以挖掘它在学生品德养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加强现代科学素养,积极培植自我的理性精神。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是抵御愚昧、拒浮夸、摒除奴性的有力武器,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在写作教学中强调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有其特殊意义,首先是因为学生在长期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所读所写均偏向文学,而大学生走向社会后最基本的写作要求是有条不紊地描述事理、阐明观点,这就不能不依赖于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冷静透辟的洞察能力的提高。在中小学的写作训练中,这些方面是明显不足,需要在大学写作教学中补上一课。其次,为文虚矫也是学生作文的一大通病,以理补情恰是应症的药方。理,即理性精神和科学素养,讲究的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要求的是实事求是,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第三,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也是一个人认识自我的有力工具,面对科学规律和理性原则,狂妄自大就显得浅陋可笑。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文人相轻的积弊甚深,与这些文人缺乏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是密切相关的。即便是现在,笔墨官司中将对手贬得一无是处,意气用事的例子还屡见不鲜,这些其实都是自我认识缺失的结果不能正确评价他人,因即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最后,理性精神的光大可以使我们保持思想的独立和自由,敢于对权威发出质疑甚至提出挑战,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这也是创造性的重要精神来源。

文德属于道德范畴,当然不是靠说教和灌输能够实现的,它的养成既取决于个体的抉择和吸纳,也与家庭乃至社会的氛围相关,就学生来说,则师长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单从大学写作课堂的角度考虑,则应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写作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教师至少可以向学生指出,文章是能够反映出作者品格的,作者品格与文章品位相互依存,其间容有不一致之处,而理想的追求则是人与文的统一。二是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写作课不应该仅仅传授写作技巧,更应该指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甚至可以做到边阅读边写作。这一过程中完全可以穿插对作品反映的思想品德的评析,无论是人与文的相合或是相离,都可以寻绎文德之影响力。三是写作训练与生活体验的关系。文德是体现于文章中的道德品位,只有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形;然而文德的形成,却与一个人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在写作教学中讲文德,就绝不仅仅是讲讲道理而已,教师应当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来启迪学生,使学生得到感发,化为自己的内在追,才算达成了教育的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4e58f2b3186bceb18e8bb1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