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2022-10-14 22:15: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欢迎阅读!
古诗文,中华,何在,传统文化,渗透



试论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古诗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的文化精髓。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上堪称一绝。如何充分发挥古诗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是每位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论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教学中的内涵

我国古诗浩瀚如海洋,就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古诗文而言,细细分析,致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爱国主义的赞歌。对祖国的热爱,并愿意为之而奋斗终身的情感,可以说是人间最伟大的情感,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热爱,要想让这个人做出一番大事业,那无异于天方夜谈。所以初中语文教材中,就选入了不少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诗文,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达了一种为了祖国宁愿牺牲自己的豪情壮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道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出的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情告白。纵观初中三年所选入的古诗文,表现这种爱国主义情怀的,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它构成了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强旋律。



(二)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亲情,友情、爱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文学永恒的母题,这点,在初中的古诗文中,也体现得尤为突出,从马致远的《秋思》对故乡深入骨髓的思念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对亲人永远的祝愿;从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到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缠绵。可以说,整个中华的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对人间真情深切呼唤的情感史,它构成了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支主旋律。



(三)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学而优则仕,”“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国的历代文人,注定要关注社会,然后展开对理想,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并随之进行不懈的追求,陶渊明面对官场黑暗,愤而挂冠而去,隐居南山之下,却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虽然它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但却寄寓了古代人民对阶级社会不公平制度的反思和厌恶,表达了对安居东业生活的美好憧憬。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则直接道明社会的兴衰更替,不过是强加在百姓身上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和摧残,如果说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儒家文化治国理念的最高体现,那么,庄子的《鱼我所欲也》则是道家对义所作的最好诠释。如果说朱熹的《观书有感》是对生活的理性思考,那么曹操的《龟虽寿》可以看着是一曲生命力的赞歌。对社会的反思,对理想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55e7f6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