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盛唐边塞诗

2022-07-23 10:1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盛唐边塞诗》,欢迎阅读!
盛唐,边塞诗,浅析



浅析盛唐边塞诗

【摘要】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盛唐诗歌更是唐朝诗歌的最高峰。盛唐边塞诗派出现了不少伟大诗人,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以两种不同的风格特点表现出盛唐的灿烂辉煌。通过二人的诗歌,对盛唐风貌有一种不同的了解。

【关键词】战争,愁怨,国家,高适,岑参,盛世

一.盛唐边塞诗的成因

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前期国力强盛威服四方。当国家或者民族矛盾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战争就成了唯一可以解决矛盾的方法。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弘扬“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的尚武精神。

从唐初到盛唐,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入侵一直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这种紧张形势使得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把抵御外族侵略作为巩固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统治者精神状态比较向上,面对外族入侵总是积极组织抵御反攻。盛唐统治者实行了奖励军功的政策。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广大诗人出现了投笔从戎,立功边塞的积极性。同时投笔从戎,立功边塞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人生意气,绕过科举考试,不必匍匐于王宫贵胄,达官贵人之前,仰人鼻息为了小的利禄而委曲求全。在盛唐从张嘉贞开始,“王晙,张说,萧嵩等皆以节度使用事”。奖励军功政策对于士人心理以及精神上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不仅直接调动了诗人对边关战争的密切关注,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诗人积极参政的政治热情。

频繁的边塞战争赢得胜利之后,局势得到了极大的稳定。但是战争是残酷的,无数的人付出了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仍旧有很多人为了拜将封侯,愿意到边塞经历血的洗礼。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反映到文学作品上面导致了边塞诗的大量涌现。

二.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

高适(公元704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人。祖父高侃是高宗时的名将,封平原郡开国公。父亲尚文,"位终韶州长史"(参周勋初《高适年谱》。高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旧唐书》本传)。天宝四载(745曾与李白、杜甫共游汴、宋,登临唱和。他自言"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天宝八载749因人举荐,"举有道科中第",授汴州封丘县尉。哥舒翰镇河西,高适投其幕府作记事参军。安史之乱后,得肃宗重用,累官四川节度使,终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勃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旧唐书》说他:“文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岑参(公元715769)的郡望是南阳棘阳县,自南朝梁时迁居荆州江陵,即今湖北江陵。岑参的曾祖岑文本是唐太宗时的名相,伯祖岑长倩为武则天时宰相,从伯父岑羲为唐中宗、睿宗时宰相。后因岑长倩、岑羲得罪被杀,家道中衰。岑参的父亲岑植,官终仙、晋二州刺史。岑参自己在京畿雩县(今陕西户县)终南山下的高冠谷,有一所别业,但境况不佳。岑参虽也有功名之心,曾献书长安,但他的性情,却是近于道家清逸的一类。他曾一度在嵩山和终南山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山水诗写得极好。后来高中进士,不久被征调到唐朝最远的边塞安西(今新疆库车)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真正是投笔从戎。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






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入了更多的心血与真情。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渲染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岑参的代表作则是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显示出了二人不同的风格。

三.其他边塞诗人和盛唐边塞诗的结尾

除了高适和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在盛唐边塞诗坛也占有一席之地。王昌龄的《出塞二首》(秦时明月汉时关)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也都是盛唐边塞诗的名篇。国家和社会决定着文学作品的性格。随着大唐盛世的结束,唐王朝内忧外患,边塞诗也没有了其特有的英雄之气和爱国豪情,从而也就失去了作为诗歌流派的标示意义与价值。盛唐边塞诗就像大唐的盛世,走向了消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59a426ba98271fe910ef99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