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相寇准

2022-07-21 10:18: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良相寇准》,欢迎阅读!
良相,寇准

良相寇准

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寇准以甲科进士入仕,先授大理寺评事、知县事,后多次擢升,直至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寇准主持开封府期间,捕盗抓贼,办案如神,公正廉明,被人誉为“寇青天”。

一日,两个人因为一个装着铜钱的袋子对簿公堂。一人是专卖羊肉的屠夫,一人是砍柴的柴夫。都说袋子和袋中的两千铜钱是自己的。

卖羊肉的与砍柴的两人又在大堂上争吵不休。寇准命人拿来请水盆和火炉,令衙役把钱袋子里的两千铜钱全部放水中,把水盆放到火炉上。不久盆里的水冒出了热气。寇准一拍惊堂木,厉声说道:“这些钱是卖肉的钱,大胆柴夫,夺人钱财,该当何罪?”砍柴人还想狡辩。衙役把他带到水盆边,只见盆里的水上浮着一层厚厚的油花,一股羊膳味也从盆里散发出来,砍柴人只好低头认罪。

宋无良将,却是良相辈出,寇准即其一。寇准能奠定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仅凭一件事就足够了。

景德元年九月,大辽国承天太后(萧绰,史称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辽军攻打威虏军、顺安军、北平寨、保州等城池均告失利,死伤数万。于是改变策略,绕道迂回,直驱大宋都城开封。大宋自雍熙北伐失利以来,便患上了“恐辽症”,君臣不敢轻言边事。此次辽军起倾国之师气势汹汹而来,宋真宗赵恒一下子没了主意。

当时,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私下建议真宗迁往成都;第一宰相毕世安是真宗担任开封府尹时的老部下,人很正直但是没主见。真宗当廷征求第二宰相寇准的意见。寇准心知是王钦若、陈尧叟在搞鬼,故意装作不知,言道:“谁为陛下出此下策?其罪当斩!如今天子神武,将帅和谐,如果御驾亲征,敌军自当退去。如果逃往江南、蜀地,必定导致人心涣散。敌军乘势而入,大宋朝天下难保!”在寇准的劝说下,真宗打消了南逃的想法。

澶渊之战,宋真宗将宋军指挥权完全交予寇准,给予他充分信任。寇准镇定自若,运筹指挥,屡败辽军,迫使萧太后遣使求和。辽要求收回后晋所割关南之地,宋则取寸土不让而不惜金帛的方针,以“岁币”买和平。盟约以后,大宋朝赢得了长期的和平时期,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如果按照王钦若、陈尧叟等人的意见,宋朝至少将丧失黄河以北的土地,南渡偏安将提早120多年。从这个角度讲,寇准不愧为大宋朝的社稷之臣,功在千秋,利在百姓。

作为当朝宰相,寇准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他的政治才能和历史贡献为后世所称赞。除此之外,寇准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是非常高的,他自幼便聪慧过人,七岁即能赋诗,被誉为当世神童,后来成为宰相,文学创作上也没有落下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下面这首诗词: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

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5d6e17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9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