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由来典故

2022-08-29 13:19: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六尺巷的由来典故》,欢迎阅读!
典故,由来



六尺巷的由来典故: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叶氏邻,叶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叶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里的张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叶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叶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张英的宽容旷达让六尺巷的故事被广泛传诵,至今依然带给人不尽的思索与启示;

在六尺巷视察时,吴仪对六尺巷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看得非常仔细,临离开时,很严肃的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张英(1637~1708)(1672~1755)号称父子双宰相,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重臣,书房行走,是个副总理,称为宰相还是当之无愧。其父张英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充其量就是个书记处书记,虽可称为中央领导同志,但离宰相还差了一些。我们在这条小巷中努力地寻找张氏父子当年的留风。《周礼》记载,"五家为邻,四邻为里。"邻里关系作为乡土社会的地缘关系,是社会结构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网络时代,家家户户搬进了社区,其构成发生了变化,新的社区主要由陌生人构成,邻里关系变成了形式上的靠近,也就是地理上靠近的关系。但实际情况是人们之间不认识,心理上不亲切,能互动的就更少。在城市里建设新的社区时,考虑到的是让人住进去,而没有考虑如何真正地让人

1




们融合在一起。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5d7a57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