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笔记

2022-04-25 04:34: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土地经济学笔记》,欢迎阅读!
经济学,土地,笔记

概念

土地是地球陆地一定高度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植被的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模式。

集约经营:土地单位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变量投入 粗放经营:使用大面积土地投入低比率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前提下,对于一个农业生产单位的某一生产过程若其他生产要素保持不变变动生产要素的报酬将随变动要素投入的增加呈现逐渐递增到最大值又递减的趋势。 区位: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 农业区位地租: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收益差额

农业区位地租:不同区域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L(区位地租)=Y总产量(m产品市场价格-c单位产品生产成本)-Yt(单位产品单位距离的运费)d(产地与市场距离)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规模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首先是单个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其次是各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性

内部规模不经济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原因而导致的收益下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经济利益

外部规模不经济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

集聚经济:一个企业的规模扩大而获得的效益,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点所获的得的空间意义上的效规模经济。

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所占用土地的面积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保护耕地是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制度:广义的土地制度泛指与土地所有、使用、管理及利用技术等有关的一切制度;狭义的土地制度即土地财产制度,指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权法制度。

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

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制度规定,是土地财产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租赁权:是指土地“承租人有占有租赁物而为使用收益之权能” 土地抵押权:是以土地为标的物的担保物权。

地役权:是在土地所有权上设定的一种他项权力,土地所有人为了其毗邻土地的权益,有义务允许他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采取某种行为。 土地市场的内涵土地市场是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在土地市场中,市场主体是土地的供给者、需求者和其他参与者,客体是土地。

土地供给: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上,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可供出售或出租的数量。土地的自然供给基本无弹性,经济供给有弹性。

土地需求: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被购买或租出的数量。

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指地球提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数量。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等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土地价格的内涵:是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土地所有者转移土地纯收益(地租)的资本化价值;土地价格是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土地金融是以土地为媒介而进行的货币与资金的融通活动,是通过各种信用方式、方法及工具,有效地组织和调剂土地领域中货币资金的活动。

土地税收:是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固定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资本主义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来源等未找到) 社会主义的地租了解即可。课本339344页。 中国土地市场的构成,看一遍即可,课本288页。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征 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利用用途多样性,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显著,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 土地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

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土地利用基本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整理、复垦

土地利用的目标:按产品分1取得物质产品2取得服务(效用).按最终发挥作用分1经济目标,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2生态目标,保护土地利用的良好生态系统3社会目标是人民生活所要求的重要目标。

土地利用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耕地面积结合。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及社会利益相统一.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结合

土地利用集约度指标:人口密度,投资强度,容积率 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区位论。廖什场区位论

商业用地区位特点:应符合方便生活的要求,集聚于市中心、交通路口、繁华街道两侧、大型公共设施周围。

工业用地区位特点 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2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3寻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带 居住用地区位特点:居住区讲求方便,而且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居住区最先从工商混合区中独立出来,在交通方便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外围地带建成独立的居住区。 城市土地利用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2利用用途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5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

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1圈层布局设想2三维布局设想3扇形布局设想4多核心布局设5多中心布局设想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征 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利用用途多样性,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显著,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 产生集聚经济的主要原因1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2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3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4消费的多样性5公共产品的存在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动因1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小规模农业经营与非农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农民的收入显著低于非农业的从业者,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的土地扩大经营规模。2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产品商品率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大规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农民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3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劳动力工资开始上涨,劳动相对于资本变得越来越昂贵,促使农业实现以资本替代劳动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迅速增大,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获得生产阶段的经营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扩大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1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2农业化水平提高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4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土地计划利用: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规定的用途和条件对土地加以利用。

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由长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期、年度的土地利用计划构成。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容1.在土地资源数量配置上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2.在土地资源的质量组合上与资源禀赋相适应;3.在土地资源的安排上与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差异,反应各地区的特点,诱发地区发展活力。 土地财产制度的特点:地位的基础性、国度的差异性、构成的复杂性。

土地所有制的类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其中氏族公社和社会主义属于公有制,其他属于私有制。

建立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客观必要性:土地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的社会性。

土地国家管理的内容: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

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土地所有权的完全性、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土地所有权的恒久性、土地所有权的归一性、土地所有权的社会性。

土地抵押权的性质 土地抵押权的优先清偿性、土地抵押权的附属性、土地抵押权的不可分性。

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需要把握以下七点1.全部土地都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3.土地的全民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形式,该种所有制的土地称为国家所有土地,简称国有土地,其所有权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具体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4.土地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农民集体所有制形式,该种所有制的土地被称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简称集体土地;5.城市市区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6.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有的属于国家所有,有的属于农民集体所有;7.建制镇既不属于《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所说的城市范畴,也不属于两法所说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范畴。

土地征收的前提:各国法律所规定的征收的法定条件有三项:一是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二是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三是必须予以公证补偿。

完善现行土地公有制的主要途径1.城乡土地权属具体化; 2.土地所有权主体或代表明确化;3.土地所有制关系实在化;4.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相对完整化;5.解决好新建制市带来的土地所有权转换问题。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1.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个不很完整和明晰的土地使用权;2.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尚不十分稳定的土地使用权。

产权稳定与农地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直接导致了农民土地收益的不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意味着未来的收益不确定。

农地流转动因: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率、非农业就业机会增加、利益驱动、农户家庭人口与劳动力素质差异、相关法律法规出台。

流转受限:土地流转市场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及非农就业机会、农村承包土地频繁调整、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

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动因:缓解城市国有土地市场供求矛盾、提高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增加农民集体收入和缓解征地矛盾。

目前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有哪些问题:收益分配不合理、行政干预大、流转纠纷频繁发生、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一些地方领导未作长远考虑。

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特征:行政划拨、无偿无限期使用、禁止土地使用权转让。 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内容: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终止。

国有企业改革中处置土地资产时的处置方式:出让、租赁、作价入股、授权经营、保留行政划拨。

限制投资者或开发商取得土地的因素:一是土地资源是稀缺的,土地并非随意能够得到;

二是土地位置是固定和唯一的;三是土地市场是不完全的,投资者或开发商可能因信息的缺乏不知何处土地在出售;四是现在能够买到的土地,以后可能就买不到了;五是政府土地规划控制及其不确定性,也限制了土地能够随意得到。

土地市场的特点:地域性、竞争不充分性、供给滞后性、供给弹性较小、低效率性、政府管制较严。

土地市场的功能1.优化资源配置;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3.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土地市场的运行条件1.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2.完善的土地法律法规;3.明晰的土地产权;4.发达的土地金融;5.优质的市场中介服务。

土地需求量的决定因素:土地价格、消费者或投资者的货币收入和融资能力、土地投机、人口因素和家庭因素、消费者或投资者偏好、对未来的预期等。

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1.中国土地市场是政府驱动型市场;2.目前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在土地市场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3.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4.在企业改制中实行土地政策性入市。

土地市场管理遵循的原则1.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原则;2.在与其他市场的关系上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3.在土地市场管理手段上坚持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原则。

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的关系:1.土地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土地能否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及植物生长需要而言的,而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也不同;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

土地经济供给影响因素: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社会需求、产品价格、土地开发利用计划、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调整消费结构、利用新技术、保护土地资源。

需求的条件1.消费者有购买欲望;2.消费者有支付能力。

供给的条件1.生产者能接受的价格;2.在此价格条件下有可供出售的商品数量。

保证耕地供求平衡的对策1.要让农民自觉珍惜耕地,尽量提高土地生产率;2.解决好粮林争地矛盾;3.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有计划地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复垦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4.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5.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消除“空心村”“空心镇”,把村庄和城镇圈而未用、占而未用的土地利用起来,以减少对耕地的占用量;6.进一步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在尽量减少占用农地条件下,非农建设用地的供求平衡对策1.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2.按照规划进行城市综合开发建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3.积极稳妥的进行旧城区拆迁改造,充分利用城市闲置和利用率低下的土地;4.向城市土地空间发展,实行城市土地利用的立体利用,适当提高城市土地开发强度。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工人生产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其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其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的原因:1.当在较好的土地上追加投资,其劳动生产率降低到最坏耕地以下时,最坏耕地上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新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就会转化为级差地租;2.由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增加,有更坏的耕地投入耕作,其个别生产价格作为社会生产价格,因而原来最坏耕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这个新的社会生产价格,从而形成超额利润并转化为级差地租;3.最坏耕地上追加投资,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而产生级差地租。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原因:1.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形成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实体)的条件;2.来源:绝对地租的来源就是农业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它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3.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并使之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资本主义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城市地租的特点:一是土地位置对级差地租的决定性影响;二是土地所有者对地租量的变化具有很大的被动性;三是垄断地租在很多情况下占有优势。

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租范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地租范畴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其次,地租是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经济杠杆;再次,地租是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最后,地租为制定土地价格、进行征地补偿等提供了基础。

现代地价理论的主要特点1.以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为理论基础;2.以现代土地产权为价格载体;3.以权利人的经济收益为价值内涵;4.以资本的价格为价格的标准。

土地价格的特点1.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2.土地价格不是土地成本的货币表现,不依生产成本定价;3.土地价格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决定,而土地需求影响更大;4.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5.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中国地价体系包括以下几种价格形式: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交易地价及其他价格形式。 中国地价管理制度1.土地估价制度;2.土地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3.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定期公布制度;4.地价监测系统;5.土地供应计划制度和土地储备制度;6.土地交易最低限价制度。

土地金融的特性1.土地金融具有自偿性;2.土地金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3.土地金融具有较强的政策性;4.土地金融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土地金融的分类:农地金融、市地金融。

农地金融包括:农地取得资金融通、农地改良资金融通、农地经营资金融通、农地经营扩展资金融通。

市地金融包括:市地取得资金融通、市地开发资金融通、市地经营资金融通、市地的企业或消费资金融通。

金融业乐于支持和配合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为其融通资金的原因1.为了金融资本的保值、增值和有利可图;2.为了谋求资金的相对安全;3.有利于吸收存款和开展其他业务。 中国房地产金融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1.房地产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依存度将日益提高;2.房地产金融渠道多元化是必然趋势;3.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将在激烈竞争中趋向理性;4.业务品种将出现多样化趋势,特别是房地产信贷的中间业务将得到大力发展;5.强化管理、防范风险将成为房地产金融业务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6.房地产金融市场将进一步细分,来越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将积极介入这一领域。

土地税收与地租的区别1.产生的前提不同,土地税收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也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而地租是随着土地私有制度和土地租佃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2.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同,税收存在的基础是国家的政治权力,地租存在的基础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3.分配层次不同:税收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而地租属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土地税收的特点1.土地税收是国家税收中最悠久的税种;2.土地税收以土地制度为基础;3.土地税税源稳定;4.土地税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转嫁。

土地税收的功能1.防止地价上涨过快,抑制土地投机;2.引导土地利用方向,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3.调节土地收益分配,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4.保障财政收入,筹集公共设施建设资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5e8afdb240c844769eaee9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