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统编版初中语文《渡荆门送别》说课稿(推荐)

2022-04-28 19:30: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2年统编版初中语文《渡荆门送别》说课稿(推荐)》,欢迎阅读!
荆门,统编,送别,语文,初中

一、说教材《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 诗歌都是描写山水,在写景中抒发情感的诗。它有着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和 代文化积累传承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 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计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感染。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 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和诗歌,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本班学生存在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缺乏。

五、说学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 容。 2尝试学习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六、课时安排:1 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李白出生地?李白什么时候离家远游?李白是如何走上仕途的?〔3〞〕 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 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 一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 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另 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 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出生于盛唐 时期。二十五岁就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会稽〔绍兴〕,寓居在安陆〔今湖北 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到天宝元年〔742 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 安,供奉翰林,他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 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设计依据:李白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又是大家都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我们读过李 很多诗歌,了解他一些趣事。但对他的一生缺乏系统了解,因此选择其中三个问题,来激发 学生的兴趣。

2、正课:(24)

活动一:一读见韵律〔5〞〕

1、出示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停顿准确,根据自己理解用语音表现。 2、学生自读,组内展示,组内评价。 3、朗读展示,合作评价,教师示范。 设计依据:初读是


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接触和了解,学生有自己的朗读方式,充分利用学生 的自主性,开展小组合作竞争学习,但要初步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教师的引领很重要。 活动二:二读晓内容〔5〞〕 1、自读看注解,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全班合作,四个小组分别说出四联诗的意思。 3、全班合作,其他小组纠错。 设计依据:诗句的表层意思,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就可以了解,学生间互相纠错,有利 于激发思想,形成争鸣,加深印象。

活动三:三读知情感〔5〞〕 1、小组朗读,说说每句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情感。 2全班合作,四个小组分别说出四联诗的情感。 3、教师点拨,询问学生朗读处理的依据,适时补充背景。 设计依据:对于诗歌的情感学生有自己的体会,通过对朗读的技巧处理,进一步加深对诗 情感的体会,老师起到引领和帮助的作用。 1、提问: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特别生动优美?诵读展现。2、提问:你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刚刚诵读的句子描绘出来吗? 设计依据:对于诗歌美感的体会,是学生欣赏能力的一种培养和提高。以联想和想象为基 础,以优美的词句描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与中考的诗歌鉴赏接轨。

活动五:六背寻美词〔5〞〕 1、提问:你认为在朗读这些诗歌的时候哪些词语需要注意和强调? 2、提问:这些词语你能换成其他词语吗?试一试。哪个词语更好? 设计依据:用词的精妙是诗歌的典型特点。学生通过朗读的处理以及词语变换比拟,能进 一步体会到诗歌炼字的精准,将之用于写作,同时与中考的诗歌鉴赏接轨。 3、当堂练习:10 1、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土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设计依据:当堂练习进口教学重点和难点,实时监测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反应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同时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 4、小结:2〞〕 学生学习活动小结。 设计依据: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形成整体印象,加深记忆和理解。同时学生明 确了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利于下次学习转化为正向的动力。 八、说板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

远渡地点 出蜀目的 向往 颔联 远景 惊喜 近景 喜爱 故土水送行舟 依恋 一、教材分析: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单元教学目标是品味这些散文的情趣和理趣,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实现能力迁移。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作者在文中开门见山地答复了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目标有三个: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然后逐一说明理由。追求爱情,因为爱情可以带来狂喜,可以解除孤寂,可以使人看到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追求知识,因为知


识可以了解人类心灵,可以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可以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全文短小精练,层次清楚,充满理性的力量,饱含人文的激情,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

2、体会罗素随笔简洁素净而又包含哲理与激情的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的人生问题。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文本研习,感受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体会罗素包含哲理与激情的语言风格。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设计 从介绍作者导入:

伯兰特•罗素是当代世界思想文化名人,在他将近一百年的漫长生活历程中,在许多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和社会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尤以哲学数学为最。他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还是个文学家,这也许让不少人感到意外。1950年,瑞典文学院授予罗素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保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他对文学园地不经意的闯入,令许多为了文学以生命相搏的作家汗颜。“人为什么活着?〞实际上这是人类始终关心的一个哲学命题,是人类对自身永恒的追问。对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你是否有过思考?罗素,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又有怎样的答复?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文本研读: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 2、质疑释疑,师生共同探讨:

1〕这些感情……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2〕身边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了…… 4〕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61ea27501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4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