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唐诗《枫桥夜泊》赏析

2022-04-27 11:15: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三百首】唐诗《枫桥夜泊》赏析》,欢迎阅读!
枫桥,唐诗,百首,夜泊,赏析

【唐诗三百首】唐诗《枫桥夜泊》赏析

作者:张继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午夜钟声敲响客船。 译文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山前几声啼叫; 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哦,苏州城外著名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意境

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欣赏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的第一句话描述了午夜三个密切相关的场景:月亮的设置,乌鸦和霜冻遍布天空。第一季月亮早早升起,在半夜沉没,整个天空只留下灰暗的光和影子。树上的乌鸦可能是由于月亮落下前后光线和黑暗的变化。被叫醒后,它发出几声叫声。月亮在深夜落下,霜凝结成黑色。在黑暗而安静的环境中,人们对凉爽的夜晚感觉特别敏锐。“满天霜冻”的描述不符合自然景观的现实(霜冻在地上,但不在天上),但它完全符合诗人的感受:夜间侵袭肌肉和骨骼,夜间从四面八方包围诗人的船,这让他感觉到外面广阔的夜空里有满天的霜冻。整句话中,月亮所见、乌鸦所闻、霜冻所感,清晰地反映了一个时间过程和情感过程。这一切,在水乡秋夜的孤寂寒冷气氛和游人的孤独感中,和谐统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思想的细节。


此外,也有人认为第一句诗描写的是清晨时的景象:乌臼鸟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处都是白花花的霜。而后三句采用倒叙方法,写诗人整个夜晚都处于失眠状态。 这首诗的前段非常密集,用14个词描述了六个场景,但后段特别稀疏。这两首诗只写了一件事:卧文山寺的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之夜得到的最生动、最富有诗意的印象是寒山寺的午夜钟声。月亮的乌鸦、霜冻的寒夜、江峰的渔火和孤舟上的乘客,虽然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枫桥夜泊的特点,但还不足以传达其魅力。在黑夜里,人们的听觉上升到他们对外部事物和场景感知的第一位。宁静夜晚的钟声给人留下了特别强烈的印象。这样,“午夜钟声”不仅衬托了夜的宁静,也揭示了夜的深邃与空虚,诗人躺在地上,听着稀疏的钟,都是无声的,无法言说的情感。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642143ff9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8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