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2022-06-09 06:05: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二十四节气之寒露》,欢迎阅读!
寒露,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历史论文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寒露时节“有黄华”的菊花也成为中国人重点关注的对象,菊花可算是

少有的中国文化之花,与梅、兰、竹等并称为“四君子” |余世存

诗人、思想家、学者、自由作家。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现为自由撰稿人。出版有《非常道》《老子传》《大民小国》等

当太阳在空间的视运动中到达黄经195°时,即为太阳年的每年1089日左右。此时,在地球北半球人眼里,太阳又向南移动了一大步。太阳给北半球的能量更加少了,北半球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这个时空节点,中国的先哲命名为寒露,以表明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诗经》中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月相当于太阳历的10月,是准备寒衣之时。星空都在换季,“大火西流”,意味着秋天,也让人明白冬天不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这个时空节点:“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对中国这个纬度高、低皆具,横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等众多气候的大陆而言,节气只对长江、黄河流域有清晰的指示作用。如寒露时节,南岭地区才刚刚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时,大陆中国的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才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对天气敏感的人意识到,自寒露开始,中国北方的冷空气取得了强势地位,大部分地区处在冷高压的控制之下,雷暴已经消失,如果还有雷声,那也是最后的雷声,“雨季不再来”。至于海南、西南地区仍有秋雨连绵,江淮、江南一带偶有阴雨,但对中国人来说,那都是“局部地区”的事了。


寒露的物候是,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阴阳平衡。人们此时反而外出极多,活动极多。这是一种过度现象,似乎人类领悟到大自然的启示,在此享用一年最后的繁华,展现最后的力量,的日常活动不免有小小的过度,以矫枉过正。

在大时间的划分中,寒露时节处在火山旅卦和雷山小过卦时期。旅卦的意义不言自明,此时是旅游的黄金季节。旅卦还有军旅之义,在悠久的中国农耕文化中,此时也是利用农闲去锻炼、检验体能的时期,是农村械斗、地区或各利益团体的用兵时期,直到和平时代的今天,中国人仍有“秋季大练兵”的习惯。 当然,10月上旬的寒露节气在中国人的经验里更多地与外出活动有关。寒露时节中,有一个节日,就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九”在易经中是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又称“重阳”或者“重九”。九九之说,在中国文化极有意义,九九归一,有归根到底之意。九九八十一,象征终极。物极必反,九是阳盛到极点,再往下便要回到一,九九重阳相逢在这样的意义上既是大吉又是大不吉,所以重阳节的风俗都是出于一个目的:避恶禳灾,如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寒露时节“有黄华”的菊花也成为中国人重点关注的对象,菊花可算是少有的中国文化之花,与梅、兰、竹等并称为“四君子”。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在屈原、陶渊明等人的笔下,菊花成为一种人格象征。后来


的中国人以白色的菊花作为逝者的人格,在追悼死者的场合用白色的菊花表达哀婉之情。

菊花给予中国人的感悟是多重的。菊花成为秋天的象征,九月又称菊月,花还象征长寿长久。日本人对菊花也有感悟,在他们的文化中,菊花是诚实、贞洁的象征。中国人写菊花的名诗名篇之多,是少有的。如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苏东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范成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

如此一来,在中国人的经验里,菊花还有烈士的象征,生命需要像菊花一样开放自己的潜能。农民起义乃至现代革命,大概也是一种人类社会的矫枉过正。有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埋骨之地名为黄花岗,可谓死得其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64c0b2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9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