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2023-01-20 06:32: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离骚》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欢迎阅读!
离骚,难点,重点,教学,分析

《离骚》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离骚》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比一般的比喻都要高明得多。下面是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1《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课文所选部分中,诗人讴歌理想,追求理想,展开

想象,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情感:诗人以花草蕙、茞、芰荷、芙蓉以及鸷鸟比喻自己,表现他坚持高尚美好、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诗人对理想的讴歌与追求是通过两方面来表现的。其一,他受到众小人的嫉

忌与中伤诽谤,但他宁死也决不像众小人那样 “追曲 ”、 “周容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 ”,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复 ”。这些写君王听信奸邪之人的谗言,拒绝他的进谏,排斥贬责他。综观他以上遭遇,从反面说明他所追求的是君王英明、没有奸佞小人的善政。其二,他喜欢用香草香花装饰自己,追求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其实这都是比喻,从正面描写对理想的歌颂与追求。2、课文中的比喻、对偶诗句及表达效果:比喻句:⑴ “既替余蕙薌兮,又申之以揽茞。 ”其中 “蕙薌 ”、 “揽茞 比喻高尚的德行。⑵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灵修 ”喻灵心, “蛾眉 ”喻高尚的德行, “众 ”喻许多小人。⑶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绳墨,比喻





准则。⑷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⑸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 “初服 ”比喻原先的志向。⑹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以 “制芰荷 ”、 “集芙蓉 ”比喻自

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感情。对偶句:⑴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 ”。指斥众小人追求邪曲、竞相以苟合取悦为常法。“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叙自己宁受委曲、忍受耻辱,但决不改变道路。⑶ “制芰

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写自身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感情。3、文中名句及启示:最喜欢的诗句是:⑴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抒发坚持美德的思想感情。⑶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抒发宁死不与众小人之丑态相合的思想感情。⑷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抒发要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思想感情。“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抒发保持美好不考虑世人是否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⑹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抒发无论受到怎样打击也不改变自己高尚心志的思想感情。以上令人喜欢的句子给人的启发是:诗人忧国忧民、坚持美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誓死坚持正道、决不改变高尚志节的思想品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值得永远学习并发扬光大。4、如何把握




本诗的节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其一般规律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部分,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部分占两拍,后一部分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下面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虚词皆加括号。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芳──与泽(其)──杂糅()唯──昭质(其犹)──未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 “兮 ”,犹如现在的 “啊 ”,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拓展阅读:离骚教学要点1理解课文中诗人的 “衷 ”、 “怨 ”、 “悔 的思想感情:课文首章开篇就写道: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句中的 “太息 ”意为 “叹息 ”; “掩涕 ”意为 “掩面擦泪 ”; “哀 属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意为 “为 … …哀伤 ”,全句意为 “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啊,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 ”。诗人开篇就抒发自己的哀伤,着 “哀 ”字,与前句中的 “长太息 ”、 “掩涕 ”相呼应,把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结合起来,有形有声,有因有果,引人深思。这里抒发的哀伤之情,尽管包含着诗人被疏废弃的伤痛,但又丝毫不夹杂个人的荣辱得失,这是诗人热爱祖国、关心民生、革新政治、救亡图存的远大理想难实现时自然而然的情绪反映,其核心是诗人的爱国爱民的精神。在简述了自己被疏废弃



的经历后,诗人接着抒发自己的怨恨之情。从诗中看,诗人怨的是 “灵修之浩荡 ”、 “终不察民心 ”,恨的是奸佞小人的嫉妒谣诼以及 “工巧 的时俗。这里诗人用简洁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当时楚国君王昏庸,奸佞当道,群邪蔽贤,忠臣被逐,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社会现实。正是这种现状导致诗人被疏废弃,壮志难酬。在揭露了楚国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抒发自己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志向后,诗人在第八章写自己的悔: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这句意谓 “后悔自己当初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 ”。这里的 “相道 ”显然指诗人选择实现自己远大政治理想的道路。在经历了被疏废弃的痛苦遭遇后,诗人终于认清了形势,明白了自己理想难实现的原因,于是他决定固守节操,特立独行。节选部分

所抒发的这三种感情,连贯而一致,对民生多艰的哀,对君王荒唐的怨,对楚国善于投机逢迎的时俗的恨,对自己相道的悔,其实都源于自己理想的难以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用 “灵修 ”喻指君心,表现了他对君王的依托之恨。这反映了诗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实现远大的理想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就使诗人的 “哀 ”、 “怨 ”、 “悔 ”不免显得孤独和清高,也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必然命运。2、体味《离骚》的比兴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比兴手法在《离骚》中广泛运用。它 “依诗取兴、引兴比喻 ”,而且还把比兴与要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了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658916fb0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f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