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的艺术特色

2022-06-08 15:41: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评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的艺术特色》,欢迎阅读!
汪曾祺,鸭蛋,端午,特色,艺术

评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的艺术特色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系列散文《故乡的食物》中的一篇文章,被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故乡的食物》系列中汪老不仅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家乡高邮的普通小吃(炒米、焦屑),家常小菜(咸鸭蛋、咸菜茨菰汤),寻常水产(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蚬子),特色野味(野鸭、鹌鹑、斑鸠、鵽)和时令野菜(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而且借各种吃食向读者展示了高邮的风土人情、奇人逸事、文化时局等,还有蕴藏在文字里头说不尽品不完的乡情乡味。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教授王臻中说:“苏北水乡那个汪氏文才,饱蘸乡土气息,自由挥洒,作‘平民’通俗抒情,竟又以俗显雅,成美文作家,造就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汪曾祺。汪曾祺的这一创作风格,《端午的鸭蛋》中得以充分体现。 一、看似平淡、实则醇厚的语言风

汪曾祺谈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著名评论家、《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王干这样评价汪曾祺的语言:“先生的文章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珍稀品种,他对汉语的运用和把握堪称典范。”《端午的鸭蛋》就体现了汪老运用语言的风范。 1.用幽默来调情。

1“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肃然起敬”与“咸鸭蛋”,一庄一谐,一文一俗,一大一小,在看似幽默的调侃中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满腔深情。

2)“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称自己的家乡为“穷地方”,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不大高兴”,在情绪上先压抑一下自己,吊一吊读者的胃口;而后却引用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以此来形容对家乡的一枚寻常咸鸭蛋的感情,这是感情上的大倾泻、大褒扬。这样,一抑一扬,一弛一松,幽默诙谐,其乐无穷。 2.用虚词来增色。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确实”、“完全”“实在”三个程度副词连用,写尽了“高邮鸭蛋”独步天下的豪情。 2)“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一个“也”字,强调了精明挑剔的上海人对高邮鸭蛋的肯定;而“必”和“特别”更是写出了“高邮咸蛋”招牌的响亮。由此可见,虚词运用得当,必使文气充盈,文势充沛。 3.用口语来添彩。

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上“吱——”仿佛能闻其声,这一声“吱——”让食


咸鸭蛋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2)“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干脆利落的一个“有”,石破惊天的一个“!”,“以稚童的语气呼之欲出,真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王安忆语)。 二、看似单一、实则多元的情感内涵

汪曾祺是当代作家中以少许胜许多的典范,用不多的文字,却能吸引很多人用很长时间去品读。《端午的鸭蛋》是《故乡的食物》中的一篇散文,这样的编排理所当然主要是用来表达乡情的,只是作者的智慧和读者的阅历一碰撞,却能产生更多的情感和思维火花,创造出多元的情感内涵。 1.表现故乡情结。

以端午的民俗活动为主线,以故乡的咸鸭蛋为情感载体,说不尽道不完的是对故乡的深情。“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其实“放黄烟子”的民俗不见得有多高雅,而“咸鸭蛋”再怎么好吃也就是个咸鸭蛋!只是作者心中藏着一个大大的故乡,这些民俗活动就有了特别的记忆,这枚咸鸭蛋就有了特别的味道,形成了特有的故乡情结。 2.表现童年情结。

文友们称汪曾祺是一个和蔼、善良的天才小老头,冲和平淡又不乏幽默可爱。文品如人品,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汪曾祺抛下身份,丢掉架子,完全以孩童的视角写家乡的民俗活动,热切、痴心,仿佛一切都是美的,都是有趣的。如作者介绍家乡“系百索子”的风俗,说“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丝线是掉色的”,“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丝线价廉物次,但孩子们照样系,照样玩。再如端午日挑鸭蛋“要挑形状好看的”,还特别强调鸭蛋“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仿佛鸭蛋就是自己的伙伴和朋友,这也是只有孩子才能获得的“物外之趣”在汪老的笔端,童年就是他记忆中一块乐土,他将童年情结作为他创作的动力源泉,创造出了温柔敦厚的诗意美。

3.表达生活态度。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思乡总是一个沉甸甸、令人忧伤的话题。但在《端午的鸭蛋》里,浓郁的乡情却散落在童年的趣事中,渗透在高邮纯净的民风民情中。端午的风俗活动是有趣且生动的,鸭蛋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玩,居然还能玩出情趣和诗意。如果没有一颗乐观超然的心,又怎么能咂摸出如许轻松惬意的滋味?汪曾祺先生一生屡遭挫折和苦难,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仍自我调侃“我当了一回右派,真的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十年浩劫被关进“牛棚”,起落沉浮创作《沙家滨》,文革被送到“学习班”,受尽不公正待遇。但他始终能够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以平和的心态对抗人生艰难,并且创造了积极的、乐观的、诗意的、美的文学人生。一篇短短的小品,打开了我们进入先生心灵世界的通道;一枚小小的鸭蛋,裹藏的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智慧。


三、看似疏散、实则周密的结构安排

《端午的鸭蛋》在结构安排上颇费思量。既然写“端午的鸭蛋”,第一节却偏偏从端午的风俗写起,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十二红”……将一个一个端午风俗娓娓道来,不紧不慢,不慌不忙,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看似与中心无关;二、三两节介绍家乡高邮的鸭蛋,还是不疾不徐,不动声色,从高邮的大麻鸭说起,说到高邮咸鸭蛋,高邮双黄鸭蛋,高邮咸蛋的特点,高邮咸蛋的食法,甚至还扯到了袁枚的《随园食单》。终于跑到正题,却在意蕴未尽处戛然而止,不料又在结尾处宕开一笔,去谈“囊萤映雪”的故事去了。

是废笔赘笔,还是故意为之?汪曾祺的作品总是给人留有思考的余地。王安忆说,汪老的文章最好读,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最好读往往最不易读,犹如武侠的最高境界,“看似无招,实为至招”。

当然破解这个问题,还要从文章的主题说起。《端午的鸭蛋》第1段怀揣一颗童心介绍家乡过端午节时的各种生动、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顿觉仿佛由高邮湖水发酵而成的美酒的酒香扑面而来,令人心醉神驰,这是铺垫,也是蓄势。“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短短几句话,不仅把读者的注意力由有趣的民俗活动转移到“鸭蛋”上来,同时也照应了“故乡的食物”这一大主题。至于下面对鸭蛋的介绍,不吝笔墨,也是情有可原。鸭蛋是高邮的特产,也是高邮的招牌,更是高邮的文化,小小的鸭蛋寄寓着高邮如许的内涵和品质,花上两段笔墨不觉为过。 有了前面的两层铺垫和蓄势,端午节孩子们“挂鸭蛋络子”“挑好看鸭蛋”“白嘴吃鸭蛋”、“用鸭蛋壳装萤火虫”的情节就亲切了,因为在高邮孩子的心中,鸭蛋不仅只是“果腹”“解馋”的食品,还是他们的玩具、饰品和伙伴,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东西,于是,端午的鸭蛋自然就成为汪曾祺特别的回忆。

最有意思的是结尾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既不是赘笔,也不尽是体现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最重要的是用“囊萤映雪”的枯燥和功利来对比“蛋壳闪光”的有趣和诗意,照应了首段对端午节各种有趣的民俗活动的介绍,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这种灵性且充满诗意的生活状态构筑了作者思乡的情感基石,也是作者内心永恒的向往和依恋,更是培育作者性格气质的精神沃土。

这许多笔墨看似闲聊,实则周全细密,于不动声色中引领着读者进入他所建构的艺术境界。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一首记游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汪老在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里写恩师沈从文:“他讲的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磬尽的余音,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汪曾祺听懂了恩师的话,所以他把情感融化在真真切切的生活里,把智慧寄寓在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写得自然而和谐,活得从容而轻松。 不知“文狐”的话语,你听懂了没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68d51bf1b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