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工夫兴味长

2023-01-11 20:01: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涵泳工夫兴味长》,欢迎阅读!
涵泳,兴味,工夫

涵泳工夫兴味长

——课堂教学中的“熟读”“深思”



“涵泳”一词,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言论中经常出现。宋朝的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急要细思量。在这里,古人把名篇佳作当作水,读者则如在其中游泳——潜玩体味,“沉浸”其中。最难体会的是这“涵泳”二字,《辞源》释为“深入体会”《辞海》释为“沉浸”这两种解释结合起来最善:“沉浸在其中,细细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习过程中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把学生的主观感受同作品内容统一起来,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设身处地加以品味体会,久而久之必有所悟。

一、“涵泳”的第一个要义是多读、熟读。

我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曾说过:“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上应该特别注重它”。现代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教师若在课堂上很好地示范一篇课文的朗读,可以说他完成了教学工作的70%语文学家们之所以如此重视朗读,因为在“读、听、说、写”四项语文基本技能中,它起码涵盖了“听”、“读”两项基本技能。在朗读过程中,朗读者可体味自己的语声,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激励朗读者的情趣与美感,促成学生对语文作品的学习兴趣。践证明,一个学生能正确地朗读一篇文章,他一定是完全理解了文章,否则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大家都知道,文字永远是记录真实语言的符号,书面语形式上是无声的、非感知的,要将书面语变成读者理解的东西,必须由读者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与书面语感进行还原。如果读者的书面认知是不全面的或者是错误的,那么理解也必然如此。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文句:“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很多学生一直误读为“其/喜洋洋者矣!”错读的原因是不理解,怎么读怎么难受。若老师以正确的示范朗读第一次就将“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内容、情感和语气立体地传达给学生,学生立马也就理解了,不会再犯错误。

文章皆有情。文章是作者心灵的独白。每一篇文章无不跳动着作者的感情脉搏,凝聚着人类情感的五颜六色。朗读时要牢牢把握这一点,真正读出作者之情,文章之情,人间之情,读出作品的气势、神韵。“合而读之,音节见点;歌而咏之,神气出矣”(清桐城派代表刘大魁《论文偶记》)。读出感情需要学生反复练习,更需要教师长期而耐心细致的指导。

在平时的朗读训练中,要注意训练方式的“百花齐放”。不少教师把齐读作为朗读的重头戏,齐读在初中历来占压倒优势。齐读训练面广,可加强朗读气势,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滥于齐读,也明显体现出它的不足:会读的不会读的,认真读的不认真读的,都混杂在一起,滥竽充数,学生有时顾了整齐顾不及准确,顾及响亮顾不了感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读一字一停顿、篇一律的拖腔“唱读”偏离了朗读的要求。朗读教学也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进朗读训练,我们要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让学生互动、多动、人人动,如接力式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运用语文朗读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朗读基本功,还需要提高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学应该相长。

二、“涵泳”的第二个要义是精思、深思。

朱熹在《朱子学的》中说:“读而未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和思交织进行。熟读是深思的依据,不深思就得不到书中情味和理趣。

如何引导学生深思?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 1、选准切口,理解思路。 叶老曾经说过:“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选好切口,是教学中直奔主题,克服“少慢差费”的最佳途径。万事开头难,切口选准了,整个文章的思路和教学思路就基本理清了。恰当的切口,可以是课文中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或一个细节。我们在处理教材中,如果能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发现这些“切口”,将会收到“顺藤摸瓜”的效果。

比如,我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选取文中的民谣作“切口”——假(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顺着这条线通过分析“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盘根错节的关系,来展示贾雨村判葫芦案的社会背景和判案结果的必然性。这样的“切口”选入,不言自喻,肯定会带活课堂教学。

2、设问点拨,激发火花。

安徽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探索总结出了“精采点,巧点拨”的设问点拨方法。它要求教师精心寻找教师——教材——学生三维联系的交合点作为设问点拨的突破口,又称“引爆点”。“引爆点”常常是课文的“关键点”和学生的“兴奋“。拨动了“引爆点”也就击中了文章的“关键点”同时也引燃了学生的“兴奋点”,三者互动,相互感染,教者自如,学者轻松,从而促成课堂教学在三方面全力趋于优化。

文章有的巧在题目,有的巧在开头,有的巧在文中,有的巧在结尾,有的巧在结构,有的巧在手法(如悬念、映衬、象征、比喻等等),一句话,哪里巧哪里就是设问点拨的“引爆点”。例如,学习贾平凹的散文《我不是个好儿子》,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1)、作家为何说自己不是个好儿子?他是好儿子吗?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好儿子?

2)、这篇文章为什么这样感人呢?哪一个细节最能感动你?(细节、真情、朴实的语言)

3)、冰心说:“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请你结合生活中的细节,谈谈对亲情的认识。

至此,一篇课文便由三个引爆点便解决了,岂不是“多快如省”?

教育学家认为:设问置疑是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这里面有技巧,艺术,而设问的重要原则必须是:问题间要相互勾联,层层递进,趋向教学目标,产生水到渠成之妙。巧于设问,巧于点拨,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愉快的教与学的氛围,师生始终都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其记忆、思维都得到了最好发挥。这样的设问点拨,能没有“语文味儿”吗?

3、语言揣摩,体会语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700e743b307e87101f6962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