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券商苦捱寒冬|券商投顾的辛酸苦辣

2022-03-27 12:49: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香港券商苦捱寒冬|券商投顾的辛酸苦辣》,欢迎阅读!
券商,辛酸苦辣,香港,寒冬,顾的

近来香港证券业界盛传,有些人“白天是金融精英,下班去开夜更的士”有业内人士透露,确有其事。 由于外围因素不明朗,近两个月投资者市场参与度大大降低,成交持续低迷,使得香港券商经营压力大增。

经营惨淡

以金融业为支柱的香港,上半年日平均成交仅460亿港元,以至于在与外资券商竞争中原本就处于弱势的香港本地券商,日子更加艰难。

“每个月quota(工作配额)怎么都做不到。”在一家大型港资券商中任经纪两年的阿勘说,原本股市低迷时愿意买卖股票的客人已经不多,公司还要每个月增加工作配额,总之,就是要让你佣金拿不足。他苦笑着说“你以为做金融的是剥削别人肥自己?你才是被剥削的那个!

尽管满腹怨言,阿勘表示,公司也是无奈之举。“业绩越来越差,但中环写字楼租金却不断升高,行政、IT这些支持部门工资都要加,公司有什么办法呢?”

相比之下,阿勘所在的这家大型本地券商情况还不算太坏。刚刚离开一家小型券商的肖先生透露,前东家的情况已经恶化到要从新聘员工身上“吸血”的地步。“用低门槛把新人招进来,然后就由资深员工诱导他们自己开户,以及说服家人、亲戚、朋友投钱开户,到没有利用价值了,就把他们炒掉。”他说“亲眼看到不少人进来以后梦想‘发财’,结果是自己和家人积蓄都赔进去,有的还欠一身债。

一家中资券商经纪业务总经理表示,5月份恐慌性下跌后,指数失去了方向,市场进入缩量窄幅震荡期。券商最怕的就是这种既没量又没方向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看来仍将持续。

据研究机构Dealogic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21只新股在香港IPO集资总额约110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的1671亿港元相比,急跌94%。连续三年集资额称冠全球的港交所,年初至今在全球交易所的新股集资排名,已滑落至第九名。

裁员大潮

与此前成交旺盛时相比,经纪普遍反映做交易的客人少了一半以上。有人坦言,“高峰期一天100多个电话,现在一天都没有一个!香港券商底薪普遍较低,甚至有些小券商没有底薪制度,工资全靠交易佣金。在这种情况下,另谋生计的人越来越多。

由于白天业务冷清,不少人可以蒙头大睡,兼职一份夜班工作没有什么问题。部分“80后”业界人士则开起网店,用电话或电邮联络客户。“卖些小电子产品,每月收入三五千,差不多是正职收入的一半,还不错啦。”年轻的陈先生说。

业界消息人士透露,从今年初开始,香港已有不少券商裁减人手,部分券商已裁减了20%的员工。

小型券商众利股票主席董伟坦言,公司数月来仅能维持收支平衡,全年能否盈利还是未


知数,他相信今年底将有30间左右的小型券商破产。

惨淡的经营环境使得一些券商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两大著名投行瑞银及法国兴业银行,正研究迁出中环的甲级写字楼,以削减庞大的租金开支。

香港中环核心区的甲级写字楼,每平方米的月租金超过1000港元,瑞银是中环地区最大的租客之一,其在香港国金中心、香港交易广场及李宝椿大厦等大楼拥有数万平方米的办公室,每月租金总额超过5000万港元。

谋求自救

精明的香港金融精英,绝不都是坐以待毙之辈。

受到市场不景气冲击的香港交易所,在积极开拓产品线。近日其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取得积极进展,最快第四季就能通过LME进军商品市场,走出产品单一化导致业绩不稳定的困境。

为求生存,许多券商都开始业务多元化。例如本地龙头券商之一辉立证券在提供证券买卖交易之外,还开展了期权、外国期货、外汇、基金及债券等业务。该行董事黄玮杰指出,尝试业务多元化至今,公司非但没有裁员,反而还在招人。

另一上市券商民丰企业也增设了多种业务,包括企业融资、财务顾问、保险中介人服务等,甚至还拓展到投资移民业务。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券商开始接触内地同行。最著名的一次卖盘,就是本地最大券商大福证券与内地海通证券“联姻”,前者摇身一变成为“海通国际”

大福这种模式,是以客户群体庞大,分行众多来获得收购对象的青睐。大福在出售前市值达34亿港元,港澳客户高达15万。业内消息人士称,目前一直在与内地接触、“待价而沽”的大型港资券商还有新鸿基公司。

小型券商方面,香港证券及期货从业员工会称也有不少卖盘情况,潜在买家同样来自内地。该会副会长梁崇让估计,目前收购一间小型券商成本已低至1000万元港币。用这样低的价格来获取一个境外金融平台,对很多内地企业来说是很值得的。

香港券商与内地的合作中,被普遍视为成功范例的还有耀才证券。该行2010年引入交银国际作策略性股东,并担任其保荐人将其运作上市。这种模式下,香港券商一方面保留了自身的资源和大股东地位,同时又扩大了客源,被外界称为“耀才模式”。上市半年后,耀才客户群就增加了一倍,市场占有率也提升了一成。该行总经理陈启峰称,这样的合作产生了1+12”的效应。

对于这次合作,策略股东交银国际首席执行官谭岳衡也认为,香港券商拥有长期客户关系,如果与内地券商合作,让内地资本入股,既可保留自身的价值,又有新资金扩大地盘,还可以将影响力延伸至内地。




重推“佣金二级制”?

眼下,以佣金维生的500间中小型经纪行情况更差。以6月份的日均成交460亿元计,每间中小型经纪行每日只有48万元佣金收入,莫说出粮给员工,连交租都成问题。鉴于经营环境相当困难,业界正密谋向政府争取重推“佣金二级制”

香港证券学会荣誉会长张华峰表示,2003年政府取消0.25%的最低经纪佣金后,部分经纪行采取低于成本的割喉式竞争手段吸客。这种手法对整体营商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尤其是在这十年间的租金、工资等所有营运成本都已倍增的情况下,业界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故此,业界酝酿向政府提出,恢复20万元以下的交易收取0.25%佣金,平衡一部分营运成本。有关人士指这跟“的士”设有最低收费20元的理念一样,相信投资者会理解。0.25%佣金的方案下,20万元以下的交易大多数只是赚取一二百元佣金。

香港证券商协会主席蔡思聪表示,中小型券行日子难捱,“现时打工仔有最低工资保障,的士有起步价,政府是否也应顾及证券行的生存空间,遏止割喉式佣金竞争。若市场环境不佳,令中小型券商自然淘汰,我们无话可说,但我们不希望政府的政策加速小型证券行的灭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70c54796e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