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

2022-12-19 19:1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登金陵凤凰台》,欢迎阅读!
凤凰台,金陵

登金陵凤凰台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掩埋幽径 ② ,晋代衣冠成古丘 ③ 。 三山半落青天外 ④ ,一水中分白鹭洲 ⑤ 。 总为浮云能够尘土飞扬 ⑥ ,长安不见踪影并使人恨。 〔注释〕

①本篇Lizier李白《李太白全集》。凤凰台,在金陵(今南京市)凤凰山上。据说存有三鸟春雄于此山,文彩五色,状例如孔雀。当时人谓之凤凰。于是,筑台山上,山和台皆由此闻名。②吴宫,三国时吴国的王宫。③晋代,指东晋,东晋建都金陵。衣冠,指名门望族。④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三峰南北相连排序。⑤白鹭洲,在金陵西南长江中。⑥“总为”句,语出陆贾《新语·韦睿篇》:“邪臣之倚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分析〕

李白才气横溢,热情奔放,兴之所至,往往任情高歌。这种硬朗洒脱的个性,并使他作诗时更愿意挑选古体。因此,他的诗集中古诗多而律诗太少。虽然如此,李白的律诗同样达至极高的艺术造诣。《尼里金陵凤凰台》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征李白赴长安,一时李白声名大振,他觉得从此可以一试身手,大展鸿图了。但是,现实是严酷的,唐玄宗只是把李白当作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并不想予以重用。这使李白非常失望。同时,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又招致权贵们的谗毁。这一切终于使李白明白,长安不是久留之地。于是,他上书告退,漫游于齐鲁吴越之地。这首诗,就是他漫游途中与友人崔宗之同游金陵凤凰台留下的杰作。

首联及“凤凰台上凤凰游等,凤回去台空江自流”,依据传说而写下。许多评论都特别强调此处三次发生“凤”字,不躲避重复而别具一番艺术感染力,这就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李白在这里表露的情绪,更多的就是对历史兴衰盛衰之感慨。金陵曾就是六朝古都,存有过兴盛光辉的一页,“凤凰台上凤凰游等”就是一个形象的表明。然而,六朝繁盛例如过眼烟云,现在展现出在李白眼前的,只是凤回去台空的一片废墟,只有滚滚的长江,亘古维持不变地向东流回去。这种叹息与李白愤然返回京城长安的.心情不是存有某种联系吗?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深化了首联流露的惆怅情绪。自三国东吴开始建都金陵,大开园囿,穷极奢欲。延至晋代,王、谢诸世家大族,更不可一世。可


是,如今这种种繁华、权势只能埋入幽径,废成古丘,历史沧桑,俱成陈迹。李白这一联,写景感事,慨叹淋漓,深得吊古之义。

李白的思绪,并没一味沉醉在在对历史的春来之中,他把深邃的目光转为眼前的景物。城外长江边上的三山,在烟霭弥漫之中若隐若现;江中的白鹭洲,把滚滚的江水一分为二。这一联及 以写景联系了悠悠历史与现实环境,既就是一种精妙的过渡阶段,爱好者木吧中又有意无意地带入了李白的愁绪,从而带出了尾联的直抒胸臆。

尾联“浮云蔽日”化用了陆贾《新语·慎微篇》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一语,显然是直斥唐皇帝周围的奸邪。这是李白长安生活的亲身体验,是他愤而离京漫游各地的原因。而“长安不见”一句,是李白心系朝廷,关心国事的心情的直接流露。从六朝古都的兴衰,想到京城长安的现状,这样看来,李白在这首诗的结尾所叹之“愁”不是带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了吗? 〔评点〕

瞿佑《归田诗话》:“崔颢题黄鹤楼,太白过之不更作,时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讥。及登凤凰台作诗,可谓十倍曹丕矣。盖颢结句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太白结句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爱国忧君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崔颢题诗黄鹤楼,李白见到之,回去不复以。至金陵尼里凤凰台乃题此诗,传者以为拟将崔而作,理或存有之。崔诗直握胸臆,气体低浑,白诗寓目山河,别存有默默,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变成,意象偶同,胜景各擅,论者不握其高情远意,而沾沾吹索于字句之间,固已倚矣。至曰黑实拟之以较输赢,并谬为‘��打碎黄鹤楼’等诗,刚正之谈论,不值一噱也。”

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若论作法,则崔之妙在凌驾,李之妙在安顿,岂相碍乎?”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7119c78ed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d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