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名词解释

2023-02-24 09:00: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程论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名词解释,课程

1.学科课程:把有价值的知识系统化,形成一定科目或学科,将这些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达到教育目标。这些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构成形式,重视知识及其逻辑组织的课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学科课程。

2.课程即经验:20世纪课程改革最有吸引力的课程定义。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他们的兴趣,需要等选择课程内容,强调这些内容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其结果是要使学生获得自己的学习经验。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感受到的课程。

3.课程即计划:序列,操作性强学习目标即成为课程研究的核心内容。泰勒,加涅等人的思想注重课程的结果。这一定义认为课程关注的重心应是希望学生通过课程而获得的学习结果。

4.课程: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知道下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有一经验和身心健全发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动。

5.潜在课程:一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应,显性客户层之外的课程即是潜在课程;二潜在课程主要指价值,态度,规范,信念,情意,人际关系等非学术性内容。三潜在课程影响是无疑的,非预期的,但也可能是有意识的;四潜在课程可使学习者获得系统的共同经验,也可能使其的到个别的,零碎的经验。

6.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的,全体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保证实施国民教育

7.素质:人内在的身心组织及其质量水平。包括人的生理结构特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 8.生理素质:人先天的遗传的生理结构特征,是人发展的自然基础或生物性物质基础。 9.心理素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加入外界影响而产生的特征。它包括人的感受,意志,个性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它们的有机综合体。

10.学前教育课程性质:处于终生教育开端阶段的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学前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全面基础素质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教育课程。

11.教育价值:价值在教育领域的表现,是教育活动的目的所向。教育价值便是教育满足人们需要关系属性,教育与人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教育课程的理想价值::人们对学前教育价值的期望,通常以课程目标为表现形式,对理想价值的追求是课程活动的动力和目标。

13.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在价值:表现为学前教育课程各阶段,各环节自身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际作用。

14.学前教育的工具价值:一方面表现为其对课程目标之实现,进而对于学前教育目的之实现发挥的功效;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人生教育课程产生的价值。

15.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学前教育指向使学前儿童称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使学前儿童具备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使学前儿童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

16.经验:人们知识活动所产生的知识结果,也指在此过程中一切内心体验和思想敢抢,是活动在人身上沉淀的过程及其沉淀物。

17.情境:人,事,物及其联系构成的综合体,是情与景的统一体。

18.活动:情境的组成部分,是情境中突出人的意识,目的和行为的动态部分。

19.知识:人类孩子是的产物。它既包括人类积累,传承,贮存的知识,也包括个人直接认识的产物。

20.课程内容根基性:一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是一切课程内容中最基本的部分。二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的;三具有最基础的结构与启蒙的功能;四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涉及人生价值与人发展的最基本问题。

21.启蒙性:循着儿童心理自然产生的序安排想适合的课程内容,也指促使儿童某种心理产生,使儿童进入从无到有的过程。


22.课程内容人文性:人道主义或人文主义在课程内容的反映。人道主义的课程内容应立足于充分发现人的各种潜能,培养人自我实现的信心的能力,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能。

23.课程内容情境性:课程内容引发学习者情趣而积极主动发展的特性,它是学习者心理能动性对教育条件的要求。

24.课程内容活动性:学前儿童内外行为统一特性。实质上是其内部心理发展的机制。 25.课程组织:一切有学前儿童参与的教育性活动的结构化或系统化过程。 26.官方课程:国家制定有法令意义的正式课程。 27.理想课程: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编制的课程。

28.实际课程:学习制定的全校教育机会和各个教师制定的具体的教育方案或指导计划。 29.教育情境:课程组织的重要物质媒体。它是学前儿童作用的对象,又是师生共同建构的条件和结果。

30.学前课程组织的基本原理:学前教育课程组织过程中所必须贯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和规律。

31.相互作用原理:课程组织是教育过程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目的性行为过程,发展的方式,以及与外界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32.整体教育原理:学前儿童是身心有机统一发展的整体;要保证这一整体健全和谐的发展,必须以整体观看待他,并整合个影响因素,发挥整体教育人功能;否则要想学前儿童健全发展,塑造完整儿童,是不可能的。

33.环境陶冶原理: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充分创设和优化教育环境,使学前儿童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叫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34.情境陶冶:平和性情,高尚情操与坚韧之志的生活教育

35.教育生活化:学前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把富于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可领域,增加教育中的温情和人文精神。

36.目标定向原则:课程组织的所有过程都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进行,选择有利于教育标实现的课程组织方式。

37.活动:座位主题的人鱼实物相互作用的所有过程,它不仅包括展于外的可视活动也包括隐于内的心理活动。

38.学习:即使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反映。再教育上,学习主要是指与教育目标紧紧相关的活动。

39.教育:一种专门的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发展,形成一定理想品德。

40.潜在课程:虽然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教育政策,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又不可避免的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

41.戴维斯的教师的人文特征:具有人文特征的教师应是一个真实的人,能与儿童积极的相互作用,目标指向促进儿童人性的发展;应逐渐改变自己的权威角色,而转化为民主角色。 42.三化教学法:教学故事化,教学游戏化和教学歌曲化。 43.《奏定学堂章程》:是1904年颁发的,该章程制定了较为完备的近代学制系统,设立了专门进行学前教育的蒙养院,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学前教育列入正规的学制之中。

44.五指活动: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陈鹤琴以人的五指做比喻,提出五指活动,包括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学术活动,语文活动五个方面。

45.圆周教学法:幼稚园每个年龄班预订的教育单元内容相同,研究的实物也相同,但所选的材料难度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有所变化,各班要求由浅入深。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7280df983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