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笔记

2023-04-28 23:2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行为金融学笔记》,欢迎阅读!
金融学,行为,笔记

第一章

1、有限理性:指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有限理性"概念的主要提倡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Simon) 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的比较 风险态度 信息条件

完全理性 风险中性

知道所有信息,并且正确处理信息

有限理性

面临收益风险厌恶,面对损失风险偏好 容易受噪声的影响

存在过度自信、心理账户、典型示范、启发性思考、框架依赖等心理偏差 存在过度反应、反应不足、处置效应等行为偏差,并进行噪声交易

对未来的预期能力 对未来形成正确预期,利用信息作

出合理判断,遵循贝叶斯法则 决策方式

正确决策,有效套利



2、行为金融学的概念: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行为金融学在借鉴行科学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金融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本特征的理论体系。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态度的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

第二章

1、心理账户的概念: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帐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而这种心理记帐的方式和运算规则恰恰经济学数学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

Q: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对收入和支出的不同认识

1.传统经济学的认识: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对各种收入和支出是等同视之的:工作的工资、股票的红利以及买彩票中的奖金,甚至包括赌钱得来的赌金,在人们心理上是完全相同的;在支出上,无论是买衣服、食品还是买车买房,不管用现金买还是刷信用卡,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是基本一致的。

2.行为经济学的认识: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在获得收入或进行消费时,总是会把各种不同的收入和支出列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去,而不是像现实的会计学那样将所有的收入和支出统筹管理;相应的,不同账户内收入的价值是不同的,不同账户的支出策略也是不同的。

2、心理账户与税收政策(分析)

Q:关于减税主要有以下三种具体的方式:

第一种是调低税率,即直接减少人们上缴的税金金额,比如告诉普通纳税人,明年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将由现在的25%降低到20%。这是最简单的减税方法。

第二种是税金返还,如出口退税,纳税人的出口商品原先按照规定的税率25%纳税,但征税之后,政府又按照一定比例(比如5)将税金退还给原纳税人。

第三种方法则是纳税人首先仍按照原定的25%税率缴税,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政府会以诸如财政结余等等名义给正常纳税人一笔资金,其数量就相当于5%的税金。然而,



1


政府并不会直接告诉纳税人这笔钱与其缴纳的税金的关系。

解析:第一种方法,采取直接的减税政策,尽管从成本、核算、手续等角度看其相比退税和给钱的政策更加便捷,但是这样做却无法改变这笔少缴纳的钱在人们心目中的性质。

第二种退税的方式效果会好些,但本质上与第一种类似,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效果比较适中,国内消费需求不会因此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种方法则是先上缴与以往数目相同的税金,这样这笔钱就不再属于自己的血汗钱心理账户了,之后过一段日子,却意外收到政府给予的似乎与税金无关的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普遍会感到自己获得了一笔意外之财,大家自然就倾向于将其用于消费。 3、银行代发工资(自己整理)

第三章

1、锚定效应 (Anchoring Effect):又叫沉锚效应,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就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理学研究显示,我们具有一种很强的倾向:经常运用最近取得或者根据先前熟悉的信息来解释事物。行为金融学中将这种倾向定义为锚定。

Q:房地产市场的锚定效应(地王) 锚定效应,人们总是倾向于把时间上在前的一件事情看着自己决定的参考依据(无论它是否与决策有关) 2、评价:

1)锚定效应虽不可避免,但有利有弊 2)选择正确的锚定点 3、双周供

金融产品投资分析内容主要有四个:基本分析、技术分析、心理分析和学术分析。 一般撰写金融产品类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也从这些分析内容入手。

金融产品投资分析内容:心理分析。心理分析的投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个体心理分析和群体心理分析;个体心理分析基于人的生存欲望人的权力欲望人的存在价值欲望三大心理分析理论;群体心理分析基于群体心理理论与逆向思维理论。

按月还款的话,合同中会显示总共需要还款的月份数,按双周还款的话,合同中则会显示总共需要还款的周数。按照国内的商业习惯,我们把周数折算成月份数或者是年数,因此在折算出来的月份数或年数中会出现小数点,实际客户只需以还款计划书为准即可。

第四章

1、过度自信:指人们过高估计了自身的能力和私人信息的准确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了解自己能力的方式上存在着自我崇拜的偏见与误区。当成功的时候,人们往往相信这是来源于自己的能力;当失败时,又往往把失败归咎于运气、环境或者他人。这种偏见与误区会导致人们对自己的能力与知识过于自信,从而影响决策。 2、成因:

(一)心理成因

1.规律情结:人类倾向于从无序中看出规律,尤其是从一大堆随机的经济数据中,推出所谓的规律。

2.控制错觉:控制错觉也是产生过度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控制错觉的最主要原因是动选择。做出主动的选择,会让人错误地认为自己对这项投资有控制力。 (二)职业与过度自信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739816d30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