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让你选择合适的大学

2022-05-16 11:19: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步走让你选择合适的大学》,欢迎阅读!
三步走,合适,选择,大学

www.gaokaoq.com高考-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三步走让你选择合适的大学

相信很多人已经听过很多所谓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但如何从为数众多的高校中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大学来学习呢?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树立“人校匹配”的思想,走出“有什么分数上什么大学”的盲信、盲选误区。

大部分中国家庭在学业成绩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希望尽可能地上各类排名中、人们口口相传中的“好大学”,而不去考虑这所大学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所 谓“人校匹配”的核心就是实现考生与大学之间的合理匹配,让考生在了解自己、了解大学的基础上,完成考生与大学之间的合理匹配,最终选择一所真正适合或相 对适合自己的大学就读。

如何实现“人校匹配”?参照职业指导中著名的“人职匹配”理论及其“三步法”,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时,也可以尝试“三步法”:

第一步,全面分析学生个人及家庭的特征和需求。就学生个人而言,中学阶段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兴趣、 课堂内外的学习及活动经历,个人对未来求学的地域偏好、职业兴趣、毕业期望等都会影响到他对大学的认知和选择。就学生家庭而言,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是否 是第一代大学生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家庭的经济与社会资本、父母对子女未来的学历期望、父母对子女未来的就业期望(包括工作地点、行业、职 业、入等)也会左右考生及家庭对大学的判断和选择。

第二步,了解目标高校及目标专业。对大多数学生及其家庭来说,中国的大学不仅“千校一面”而且貌似“黑 箱”,人们仅能从网络媒体及新闻报道中获得关于大学的片段信息,至于大学之间的差异,大学的真实办学水平,学生在校四年专业学习的过程与收获,学生毕业后 在职场中的实际表现,这些在志愿填报中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考生及家庭基本一无所获。

在高校办学过度同质化、办学信息缺乏透明度、微观的校本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在利用纸质媒体、网络媒体进行简单的信息检索之外,学生及其家庭还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来增进对目标高校、目标专业的了解呢?

⒈进入高中伊始,即开展目标高校、目标专业的寻找。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专业,不高考前后这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的事情,它是一个经过长期思考、 探索的过程,学校和家庭从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我喜欢学什么?我将来适合做什么?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遗憾的是,我国 中小学校普遍缺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设置,这也是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常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的重要原因。

⒉在大致确定目标高校、目标专业范围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开展实际调研。例如,利用高校开放日、高考咨询日等机会,提前到目标高校实地考察,了解 目标专业的招生标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毕业去向等信息,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校园氛围。联系目标高校的在校生、毕业生,分享他们对母校的 印象。通过这些实际调研,可以帮助考生更清晰、深入地感知目标高校、目标专业。


www.gaokaoq.com高考-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第三步,实现考生与大学、专业的匹配,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特点又有可能被录取的大学及专业。在这一匹配过程中,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当学生的自我兴趣类型与所在大学、所学专业相匹配时,学生在就读期间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高考志愿填报中,考生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兴趣完全对应的学校和专业,事实上能达到完全匹配的情形是少而又少也没有必要,因为影响考生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个人兴趣之外,还要参照未来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能被目标高校和专业录取的可能性。

所以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在考生与学校及专业难以达到完全匹配的情况下,尝试寻找相邻、相近的学校和专业,这样的“人校匹 配”结果往往是一个匹配组合,按照匹配程度由高到低,形成考生在志愿填报过程中的最优选择以及若干次优选择。遵循“人校匹配”原则,学会接受和适应最终录 取的学校和专业,这是考生志愿填报中的理性行为。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核心是帮助考生了解自己、了解学校和专业,实现人与学校之间的合理匹配。没有所谓绝对意义上的“好”大学,而只有适合你的大学,深刻认识这一点,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考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大学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回报率角度而言,当前读大学的风险是显然存在的,因为大学四年未必能带给你好工作、高收入。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不应该读, 只说明学历文凭信号在减弱,真能力价值在上扬,要认识到大学四年的核心在于它是一段很重要的生活阅历。高考志愿填报思考的重点应该从“能上什么样的大学” 转变到“为什么要上大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7ed0bc2a300a6c30d229f6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