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解读“孝”的内涵

2023-01-14 23:27: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论语》中解读“孝”的内涵》,欢迎阅读!
论语,内涵,解读

从《论语》中解读“孝”的内涵

作者:祁海珊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25



祁海珊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上湾中学 甘肃定西 748299)

: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家人文伦理的基石。“孝”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个人、家庭、国家,贯穿仁、礼、忠、信等人伦、教育、政治各社会领域,涵盖民俗礼仪、国家法规进而上升到制度体系。所以,传承并实践孝道对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制度体系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36-01

1 “孝”是规范人伦的根本

儒家实质上也是一种人学,它包括培养人、造就人、完善人几个方面,在儒家文化中的人是伦理关系的主体,具有理想人格和道德素养。而“孝”是一切道德标准实现的前提,它又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戚邻居、师长同学等等社会关系中人情伦理。要实现人际伦理的规范就必须了解何为人伦规范,怎样做符合人伦规范,那么,以“孝”做起便是起点。

《论语》中对父母真诚、奉养之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这两段话分别是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现在所谓的孝,只是说能赡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犬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敬,赡养父母和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孝时,孔子说,“难的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饭给父兄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孔子提出的疑问是其不赞同的表现,由此可见,如果对父母的物质供养算是孝,那么也是肤浅的孝,对父母的孝不仅仅要供养,还必须要“敬”,要求子女应该对父母怀有真切的敬意,从内心上敬仰父母,尽可能地保证其身体健康精神愉悦,第二则,基本告诉我们如何让父母得到“精神赡养”。“色难”,集中告诉我们,子女在父母面前的态度、神色,是直接影响父母的内心感受。如果子女能和气、愉悦地敬重父母,老人就会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和满足。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是人们道德情感的基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养老、敬老的观念和方式都有变化,而无论怎样发展,对“孝”的践行都应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考虑,并有效的结合起来。若单纯用是否能养来判断孝与不孝也是片面的。

2 “孝”是实施教育的基础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我国古代的文化和教育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其重视家庭内部尊亲的基础上。便形成家庭这样一个道德小单位。这种以家庭为主角的社会道德教育方式被广范实行,成为约定俗成的道德教育


2.1 “孝”是淳朴的教养

有学者认为中国不同于别国的一个惊人现象,那就是避免了全社会性的宗教。归结原因,还在“孝”上,什么宗教都难以改变这个千古一贯的信念和观念。“教”字从“孝”从“文”,足以表现出古人对教育的本意是以孝为本的,把宣扬出“孝”行是教育的本质个首要任务。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这一点出现多次是孔子强调父母生时,看儿子是观察志向,父母去世了,是观察他的行为。意思是父亲在世时,让真情自然流露。这会让人有些疑问,为什么规定“三年”,根据王世明先生的理解;“一个人为成年之时,当然需要父母的呵护,而这又正是人树立志向的阶段,当然要给予帮助知道,以成全子女所立之志。……‘父母观其志’则是说子女成年以后,就可以不再事事靠父母,而主要看自己如何做人做事。…….贯穿了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是父辈的引导和子女的继承。”体现出子女对父母生前志向的继承与完善,《说文解字》对“孝”的内涵也作过这样的叙述:“子承老矣。”“三年无改于父道”具有明显的子承老的意识,所以我们理解的孝并不仅仅是奉养,礼待、缅怀更为重要的是志向的继承与发展。况且“三”并非现在所说的三年,应为虚指,甚至是一生都不改变,是实现终生孝敬的体现。

2.2 “孝”是感激的回报

在《论语》中,所涉及孝的有二十几处,也往往体现出“报恩”的思想倾向,是一种感恩心理特征。孝敬老人最初也是因为报答养育之恩,这是“孝”最原始的起点,发展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论语·孟子·孝经·尔雅》)﹝11﹞推崇的都是一种感恩和博爱的思想。同样,为什么我们会这样诚心诚意的对父母,爱父母。孝敬父母,不言而喻,天下所有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疼惜是无微不至。每一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子女一切如意,所以,父母关心的不仅有子女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担心子女是否走正道,是否成才。倘若下一代没有出息,家庭自然也就没有多大希望,而若家庭这样落魄,父母生活自然苦上加苦,了解到父母的用心,我们应该会懂得怎样做。《论语》有: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忧”。(《为政》)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里仁》)

这段话就进一步告诉我们。子女在父母生时力行孝行,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另一方面,父母年龄大了自然会生病照顾不好自己,遇到困难自己难以解决,因而子女最好能守在父母身旁。即使要外出也不能在外逗留过长时间,心中要常常记挂父母的年龄、生日。为他们的身体健康长寿而祈祷。最重要的是照顾好自己便是对父母最朴实的回报,心理的安慰远远甚于物质的享受。此处孝并没有一个硬性规定的标准,而重在“心安”,让自己的良心来审视自己,自觉的遵守这种人性化的道德教育规范。

参考文献

[1]钱逊.论语·学而,论语译注[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21,28.

[2]钱逊.论语·为政,论语译注[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37.


[3]王世明.孔子思想钩沉[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77.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98..

[5]焦杰校点:论语·孟子·孝经·尔雅[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8.

[6]论语·里仁,论语译注[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66.

[7]黄俊杰.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66.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81a599825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3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