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古诗中常见的感情.doc

2022-04-17 12:13: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古诗中常见的感情.doc》,欢迎阅读!
感情,古诗词,中常,古诗,常见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6、边塞征战的壮烈 ,穷兵黩武的惨状 ,山河沦丧的痛苦 【边塞诗】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2、思亲念友 3、边关思乡 4、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

1、伤春悲秋之情;人生短暂 ,青春易逝的伤感 ,时不我予的焦虑;世事多变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2、洁身自好 ,不与当权者合作

3、对大自然的喜爱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退隐田园的淡远;厌恶尘世的高洁 ,归隐山林的快乐;厌离官场的险恶 ,归耕隐居的自在【山水田园诗】

4、对英雄人物的追慕 , 缅怀之情。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伤今 ,借古讽今的情怀 ,对当今统治者的告诫。【怀古诗】

5、贬官谪居的怨恨 ,仕途失意的苦闷 长亭送别:













【贬谪诗】









1、依依不舍的留念 2、情深意长的勉励 评价思想内容方面的:抒发 的思想感情 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 的感慨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 流露的倾向







表达的追求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 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 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 世嫉俗、、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歌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以下

8 类: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



得开心颜 ”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 ,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 己及人 ,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展现的是



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 ,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 ,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

,后不



见贤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 ,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 被重用的情感 ,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而不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 心报国 ,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1 悲凉 , 悲壮 , 悲壮苍凉 2, 缠绵 ,3 高远辽阔 ,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



1 / 3








4, 凄凉 , 凄美 5, 意境高远 , 深远 6 意境优美 7 幽静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

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

, 抒情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 “生当作人杰 , 死亦为鬼雄” , 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

, 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情感 , 《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 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 , 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

, 此“物”非“景” , 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

, 借景抒情的

“景”是指自然风景 , 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

长江滚滚来” , 就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 合。

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 ,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 作为陪衬 , 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

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 , 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

的美貌 , 也可以是物烘托物 , 如“蝉噪林愈静 , 鸟鸣山更幽”、

可以动静结合

, 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

, 以突出形象 , 增强艺术效果。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

, 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吻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 或以动衬静 , 或以静衬动 , 或一动一静 , 相辅相

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

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 , 哀景衬哀情

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

③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请看朱淑真的《生查子 ?元夕》: 去年元夜时 , 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

, 泪湿春衫袖。

, 更见其哀。

今年元夜时 , 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

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 , 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 , 对比鲜明 , 突出景物依旧



④用典。 1)引用前人语句( 2)引用历史故事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 , 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 , 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 , 又可增加内容

的丰富性 , 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

权、刘裕、刘义隆等 , 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 , 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⑤象征。



2 / 3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

由于长期使用 , 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 在特定的事物中 , 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 ,

比如 , 梅花象征坚贞 , 兰花象征高洁 , 牡丹象征富贵 , 竹子象征气节 , 红豆象征相思 ,

浮云象征游子 , 子规象征悲愁。

⑥虚实相生。“寒蝉凄切

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 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7, 以景结情⑧抑扬。欲扬先抑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 , 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 悔教夫婿

觅封侯” , 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 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 , 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 , 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 , 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 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 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 采用双关、叠字、、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1

、比喻 ,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2、借代 ,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

替抽象 , 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 的凋零。 3

、夸张 ,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

, 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

, 可见愁思的深重。

, 诗人用

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

, 具体代

有突出事物特征 , 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 欲抑先扬 9 意象组合 , 对长亭晚 ,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 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

, 留恋处兰舟催发。

, 写词人和心

执手相看泪眼 , 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 - 阔”外 , 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

, 是虚写 , 着意描绘





,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写叶的茂盛和花

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

4 、对偶 ,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 , 语言简练 , 整齐对称;从内容看 , 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 ,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 , 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

生联想 , 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排比 ,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

来。“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 , 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 , 先提出问题 , 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 设问 , 深化主题 , 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 8、反问 ,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 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 然。 ,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 “锦瑟无端五十弦 《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

, 由此而思及“华年”。

, 带动全篇 , 中间设问 , 承上启下 , 结尾

, 横槊曹公。”(元曲小令 ,





鲁威作)以设问开篇 , 点明题旨 , 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 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 , 语气冷峻 , 强调了历史之必

, 一弦一柱思华年”(

9、起兴



李商隐的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8400cb5a1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