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山水画的意境》

2022-12-30 20:3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14《山水画的意境》》,欢迎阅读!
山水画,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时:1课时 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教材分析

《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艺随笔是本单元的精读篇目,内容理解难度较大,不易为学生接受。单元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思辨方法,有自己的见解,学习文艺鉴赏方法并迁移应用。 3.学情分析

九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议论文文体,对文艺随笔更是第一次接触,而且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对文艺欣赏比较陌生,我希望能通过形式活泼的活动,帮助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什么是意境以及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2.通过梳理文章的内容,学习本文出现的论证方法。 3.通过鉴赏练习,能够初步赏析山水画和诗词中的意境。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概括意境的含义,自己比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并讨论山水画与摄影作品的区别和联系,以此检测其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重组文本设计对话来表演,用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寻找和判断论证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以此检测其梳理概况、判断分析及口头表达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赏析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一)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尝试使用文艺鉴赏的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独特感受;设计一项课后作业,让学习赏析孟浩然的《春晓》;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一:赏画导入,预习反馈

1.师生共赏山水画,概括其意境并配古诗词,由此引入课文。


2.引导学生反馈预习中遇到的字词、作者等知识(课件展示) 环节二:快乐学习

1.请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意境”的解释,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意境”的定义:文学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然后根据自己的预习,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评价学生定向搜寻信息并加以整合、概括的能力) 活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二段,动笔圈画,独立思考,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意境的含义。 2.“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那么意境又该如何获得呢?(评价学生梳理、概括主要内容,并用适当的方式口头表达的能力)

自学探究活动:跳读第5-8自然段,组内选择几人扮演李可染先生和他的弟子们,把获得意境的方法用对话的形式表演出来。

3.作者在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时都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请组内选取一例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评价学生判断、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 活动:学生组内讨论,结合学案中的知识链接,具体分析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 4.胸中有意境是否一定能画出好的山水画?(评价学生总结概括、口头表达的能力) 活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圈点勾画并概括。 环节三:学以致用

1.我们理解了意境的含义及获得方法,了解了文艺鉴赏的一个途径,就可以试着学以致用了。根据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大家赏析一下李可染的山水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七幅同题材画作之一),说一说这幅画的意境是什么?联系背景资料说一说李可染是如何获得这种意境的?并试着体会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意境。(评价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活动:一半学生赏析李可染的山水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一半学生赏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意境。

2. 山水画与风景摄影作品是否有彼此相通的地方?(评价学生比较分析、总结概括、口头表达的能力)

活动:学生讨论、总结并发言。 附:

所需条件:多媒体设备,教师自制PPT;打印《山水画的意境》学案,人手一份。 作业设计(课后使用):用今天学到的文艺鉴赏方法,赏析孟浩然的诗作《春晓》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858eb267e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2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