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2023-02-28 02:2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欢迎阅读!
人际关系,班级

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实训教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授课目的:1、认识到正确的班级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帮助学生认识并提高班级人际关系。 3、如何与班级中的人正确交往。

授课重点:学会交往 培养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授课形式:演示文稿 授课准备:

授课过程:第一节 班级人际关系概述

一、班级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功能

(一)班级人际关系的含义:班级人际关系是指班级成员之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班级人际关系的好坏取决于这两类关系的有效整合。

(二)班级人际关系的构成成分

班级人际关系是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构成的。 (三)班级人际关系的功能 1.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2. 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3. 影响班级成员的团结与凝聚力 4.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班集体及其形成 (一)班级

是集体的一种,具备正式群体的三个条件:1)有共同的行为目标。2)成员之间地位和角色明确。3)有明确统一的行为规范。 (二)班集体的特征

1、集体的目标特征:有定向统一。 2、集体的价值特征:集体主义取向。 3、集体的行动特征:令行禁止。4、集体的情感特征:彼此相悦相容。

(三)班集体形成的过程:班集体的形成有三个阶段: 1、前班集体阶段。2、班集体的雏形阶段 3、班集体的成熟阶段。

三、班集体对学生人际行为的影响机制 (一)班集体的群体规范和舆论

班集体的群体规范和舆论对班级人际关系行为有明显的规范作用,它能够促使那些与群体规范和舆论一致的人际互动行为。

班集体中群体规范中合作目标、竞争目标和个体目标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影响: 1)合作目标使学生进行积极的相互交往。 2)竞争目标使学生在交往中相互戒备、行为谨慎。 3)个体目标则不需要相互交往。 (二)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对学生的人际行为的影响通常包括两种:一是班级主流群体对学生人际行为的影响;二是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人际的影响。

第二节 班级中的同伴关系

一、同伴关系及类型

(一) 同伴关系的概念


同伴关系是在同学之间进行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学之间的心理关系,它是除教师之外的班级成员间关系的总和,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班级内的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二)同伴关系的类型

按照同学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可将同伴关系分为友好型、对立型与

疏远型。

二、同伴关系的作用

第一、同伴关系是儿童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

第二、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第三、同伴交往的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第四、同伴关系对儿童的适应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三、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与类型

非正式群体指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是同伴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1.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1)成员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2)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着排他性。 3)行为上具有一致性。 4)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

2.非正式群体划分成三种类型:1)情绪型 2)爱好型 3)利益型 (二)了解非正式群体的方法

社会测量法是了解非正式群体和班级中人际关系的常用方法

(三)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结构

班集体的非正式结构可分为几种类型: 1.统一结合型。 2.分群结合型。 3.部分集中型。 4.分群分离型。 5.多数分离型。

(四)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非正式群体是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大作用。非正式群体具有自己的目标、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如果这些与班集体的目标、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相一致,就会对班集体的活动起到促进作用。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 1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感情基础,可用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2)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之间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可用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班集体的一些意见。3)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往往具有较高的威信,可通过教育他们来提高其他学生对班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因素:1)有拉帮结派的倾向;2)有传播流言蜚语的行为;第三,非正式群体领导者有不良行为。

第三节 班级中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互动过程与师生交往 (一)师生互动过程

师生关系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育者具有主导的地位,教师通过师生互动过程对学生施加影响。 (二)师生交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8591e2cf4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