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与人情 作文评讲

2022-10-13 09:41:4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规则与人情 作文评讲》,欢迎阅读!
人情,作文,规则

“规则与人情”作文评讲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1864年的一天,哈佛大学图书馆突发火灾,数百本哈佛牧师捐赠的重要图书被焚毁一空,只有一本书幸免于难——前一天晚上,它被一位学生违章(哈佛大学校规规定图书馆的珍贵图书只能留在图书馆阅览)带回了宿舍。次日,这名学生把书交还给学校,这本书也成了哈佛牧师捐赠图书的孤本。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哈佛大学召开校会,校长对该学生提出了表彰,对他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表示最高的谢意,然后当众宣布开除这名学生。

在中国一所中学,课间,两名学生打闹,不慎将走廊的橱窗玻璃打碎。当时周围虽然没有其他人,但是两名学生还是主动的到校长室去说明情况,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打闹了。校长表扬了两名学生,并认为他们认错态度极好,便不要求他们赔偿学校玻璃被打碎的损失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二、命题意图

1、近来,中央一再强调要“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实际是政府向百姓表态,承诺会注重制度的建设,注重制

度的完善。而通过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宣传、贯彻这方面的精神,无疑是最佳的机会。并且,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制度建设层面的问题,可实际这又是一个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问题,值得学生理性的去思考、探讨。

2纵观高考命题,越来越强调学生要具有思辨能力。本次命题的两则材料反映的是“规则与人情”,审题、立意、构思、行文都要求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

3、本次作文重点训练学生的语段论述能力。

三、审题立意

材料一:假如是一名学生违规将书带出图书馆,因此受到校规的惩处,那么这件事就很简单明确,而这个材料的复杂之处就在于:当晚发生火灾,此书成为哈佛图书珍藏馆唯一存世珍品。书可私藏,无人知晓,私自带书之事即可瞒天过海,但如果隐瞒,虽个人利益不受损,但内心必不安,会受道德谴责;如果学生交出图书,那么个人利益必受损,会受校规惩处被开除,但内心会获得安宁,实现自我救赎。学生交还了图书,校长感谢他,是因为他的诚实,肯定他的人品,所以可以从“诚实是为人之本”“承担责任”“道德感化”的角度立意;校长开除他,是因为校规不可违反,所以可以立意“规则至上”“敬畏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良好风气最有力的看守者”“用规则看守一切”。

材料二:两名学生打闹,不慎将走廊的橱窗玻璃打碎。当时周围没有其他人,如果不承认,没有人知道,但如果隐瞒,虽个人利益不受损,但内心必不安,会受道德谴责;如果主动承认,要赔偿玻璃,会受校规惩处。但他们还是主动到校长室去说明情况,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打闹了。校长表扬他们,是因为他们的诚实,肯定他们的人品,所以也可以从“诚实是为人之本”“承担责任” “道德感化”的角度立意;校长不要求他们赔偿学校玻璃被打碎的损失,是主观判定,损失却由学校(纳税人)来承担,所以可以立意“人情岂可凌驾于规则之上”。

二则材料放在一起,如果只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可以立意为“诚实是为人之本”“承担责任”,但这种立意只是符合题意,但流于俗套,不容易出类拔萃。因此思考相同点中的不同的处理结果,最好的切题立意应该是探讨“规则”与“人情”、“规则”与“道德”的关



1


系,可以立意为:①规则高于道德,②法理大于人情,③人情岂可凌驾于规则之上,④从学生事件处理结果看中西方文化(看待“法”与“情”)异同„„



五、例文

秩序与人情(思维深刻而独到)

同样是犯错,处在不同国家的两方人却是不同的结果:一方得到校长的褒奖,并免除了他们的责任;另一方同样得到的褒奖,却被开除了学籍。后者这种在中国人眼中无不荒谬的事情却被哈佛中大部分的学生所接受,甚至那位被开除的学生也承认他早已预料到这样的结局。而在这样强烈的反差背后,却是中西迥异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意识:一边注重秩序,一边注重人情。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在政治上大部分属“人治”,在思想上则充斥着“与人为善”、“多个朋友多条路”等等类似的思想。于是便演化成了一个源于人脉的官本位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一位高管父辈自己就衣食无忧甚至平步青云。但是这样造成了寒门子弟步入更高等级层次的机会十分渺茫。虽后来的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垄断高层社会的局面被打破,但贵族仍把持着令寒门战栗的资源。一个个贵族互相维护互相支持层层掩饰,构成的网将渴望权利的外人挡住,把反对他们的人困杀。人脉的力量渗透入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责任(刑罚)”在人们眼中的地位十分尴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在中国的那位校长心中,“将玻璃打碎”的责任因“认错态度诚恳”被掩盖了。于是校长决定用学校的钱赔偿。却没有意识到,认错是本应做到的义务,即使再诚恳,责任却是始终存在的。将赔偿的责任和认错的义务混为一谈,中国仍受到古代人治思想的影响。

而在西方,人们却将秩序看的很重。那位学生“偷书”是责任,“还书”是义务,虽然书有着孤本的光环加在其上,责任仍然存在。那么被依照校规开除也是情理之中。如同一位罪犯,将一个人绑架后帮他调理身体又送了回来,也依然要判刑一样。西方人能将责任和义务区分的十分清楚,与他们数百年的民主进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民主最重要的,便是法律至上,以秩序规范生活。

人情与秩序,在同种事情上截然不同的态度反应了不同的意识社会形态,在人情的社会中,若有新星木秀于林,必有旧有势力以风摧之,关系总比成绩好用,人脉总比能力更受重视,使上层社会成为一潭死水,社会流动性极差,寒门也难出贵子。而在秩序的社会中,法律至上,人们的生活由秩序规范,无能者无人可护,而以能力决定的地位才是发展的最终形态。但是,中国显然仍有一大段路要走。

人情到秩序,如同封建到民主。中国不缺人才,只是缺舞台。当有朝一日过渡完成,中国梦也不是水中月,镜中花了。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866be5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