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习俗

2024-03-21 08:06: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过年的习俗》,欢迎阅读!
习俗,过年

过年的习俗

过春节,吃年夜饭、贴春联,都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风俗。除夕是指农历全年最后一天夜里,又称“大年夜” 家庭要举行晚宴,俗称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各地吃年夜饭的习俗不一样,南方注重菜肴,多年来人们赋予了一些象征意义在菜里,如鱼圆、肉圆象征团圆;萝卜又叫菜头,象征好彩头;甜菜则祝福新的一年里,日子幸福甜蜜。而北方兴吃“更岁饺子”,有的习惯把几枚钱币包在饺子里,预示谁能吃到谁就能多挣钱;还有的往饺子里包红枣、花生米、糖块,意思是祝福人们长寿,日子越过越甜。旧时过除夕风俗颇多,这一天不但要换门神、贴春联,夜里还要“守岁”。守岁就是整夜不睡,这样做有两层含义:

是对年长的人有珍惜光阴的寓意;二是指年轻人对父母延年益寿的祝福。 贴春联的由来

每逢春节,人们会在家门两侧贴春联,表达着辞旧迎新、吉祥如意的美好感情。春联,古时称“桃符”。传说远古时神将神茶和郁垒奉玉帝之命,在东海度银山上一个巨大的桃树下把守,他们见到恶鬼下山,就用草绳绑起来,送去喂老虎。因此,人们认为桃木能驱鬼避邪。早在战国时代,中原一带的老百姓为了平安过年,就在门的两边挂上桃木,雕刻二神将的像,后来该成在上面画像,再后来更简便,在桃木上写他们名字,这就是早期的“桃符”也是春联的雏形。五代十国时期,蜀国国君在宫门的桃符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好长春”的联语。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宋代时,过年贴春联已成为民间习俗。王安石在《元日》诗中写下了当时过年时的情景,就写道:“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爱春联,他不但下旨规定除夕门上必须贴春联,而且还经常向大臣们赐赠春联,并喜欢观赏春联。从此,春节贴春联就成为全国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舞狮子

舞狮子,也称狮舞。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每逢新春佳节活在一些庆典活动中,民间都十分盛行舞狮。锣鼓鞭炮声中,雄狮欢腾跳跃,平添许多节日里喜庆,热闹的气氛 。舞狮子的习俗,大约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汉书》曾提到‘象人’,据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可是,三国时已有舞狮的传统。也有人说,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将其和孔雀一起带回中原。而舞狮子的 技艺则来自西凉的‘假面戏’还有一种说法,舞狮子五世纪时在刘宋军队中产生,后来传入民间。各种说法都有依据。南北朝时期,民间十分流行舞狮子。到唐代,舞狮子发展成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当时的舞狮子,还传入日本,日本 有一幅‘信西古乐图’就描绘古代日本奏乐舞狮的场面。和唐代相似,只是规模很小。日本歌舞伎中,也有舞狮子的表演。清代民间盛行“走会” “社会”等节日游艺歌舞,舞狮子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千百年来,各地舞狮子的风俗形成了风格各异、技艺精湛的多彩局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智慧和乐观精神。 六年一班 刘智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869f74b852458fb770b56c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