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功的童话

2022-05-24 09:40:4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武功的童话》,欢迎阅读!
武功,童话,关于





关于武功的童话

八十年代,小镇上的电影院简陋不堪。石头砌的房子,上面盖瓦。大厅里置放着若干排有靠背的木椅子,可是做工粗糙,都是用钉子钉的。坐在上面,只要轻轻动一下身子,到处都在吱吱呀呀地声响。电影院的门一开,我们就一窝蜂钻进去,东一个西一堆爬到椅子上。有大人拿着票进来,我们就往旁边的空位上挪。随着电影开场的临近,人越来越多,最后一个空位也被大人坐了。我们只得猫一样蹿到前台,蹲在斜角里看。前台用石头砌成,上面锤了三合土,很平整。我们不能蹲在台子中间,否则会被电影院的人从上面拧下来。

不过在前台看电影也很有意思,我们能够发现映在雪白墙壁上的人影其实就真的是一些模糊的光影,并不像在大厅里看到的那样真实。还有,如果在大厅里看电影,觉得里面的人说话都是从他们的嘴里发出来的,而在前台却不,大音响就放在我们后面,人影子在墙壁上,而说话声却在我们背后。电影看得忘形的时候,我们可以站起来举起手晃动,银幕上就会出现一只黑色的手的大影子。有一回放《少林寺》有个伙伴见电影里打得厉害,禁不住站起来手舞足蹈,嘴里还 “嗨、哈”地吼着,他的影子也不停地在银幕上晃动。放电影的马上跑上前台来,像拧小鸡一样把他拧了下去。

《少林寺》至少放了五场,而且场场爆满。电影放完,那首牧羊曲我们也学会了,我们数学老师甚至可以用笛子吹出来,那些悠扬的调子从他的宿舍里飘到我的耳朵里,美妙极了。电影里的两句名句更是被我们时常挂在嘴边,一句是:“贪吃贪睡不干活”,一句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男同学中,很多都自取了法号,而且都是“觉”字辈的。当然影响最广的是醉拳,小至两三岁的,大至二三十岁的,都会来两下。把指头弯曲成酒杯之状,假装喝嘴的样子,把身子东倒西歪乱打。不过电影里和尚的打法是看似随意却暗含章法,我们是随意得没一点章法。有时候伙伴之间闹了矛盾要大打出手,居然也有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打起醉拳来,似乎真可以用这样的拳法把对方打倒。当然最后往往是双方在紧要关头都忘了醉拳,只采用常规打法,双双抱着在地上打滚儿,力量薄弱的还会用牙咬。 《少林寺》之后好像还有《武当》《少林小子》《少林俗家弟子》《木棉袈裟》等武侠片,我们都喜欢得不得了,看了一遍又一遍。反正孩子看电影不花钱,家里大人也不管,因此电影院就成了我们的乐园。有的伙伴坐在前台上,电影还没放到一半就睡着了,电影散场也不醒来。放映员要关门,只得把他们弄醒,弄不醒的,就干脆搂在背上直接给送回家。 看了武侠片的我们都急切希望自己能有一身超人的武功,至少有一件像样的兵器。那时候我的理想很朴素,就是长到差不多大了,一有钱就请镇上的刘铁匠给我打一把鬼头大刀。没有刀,我们就用木板来做。手艺各有千秋,有的做得粗糙有的做得精细,做得精细的甚至在上面刻上花纹雕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弄一股红布条拴在刀柄上,看上去很威风。我跟哥哥都是造兵器的高手,可是家里的木板也因此而遭了殃,很多好好的木板变成了我们刀下的废刀,我们也因此而常常遭受母亲的竹鞭的修理。做了刀又做“少林棍”我们到林子里找那种很直的又比较细的树木,把它砍下来,做成棍。如果是杂木的最好,又直又硬,还有韧性。可是杂木的不好找,只有砍杉木了。可惜那些杉木才长起来几年呢,不知道有多少棵倒在了


我们的柴刀之下。大人知道后,又是一顿打。后来我们做弓箭。砍一根细一点的方竹,两端砍出孔来,偷一股母亲打鞋底的麻线,把竹子使劲扳弯,把麻线系在竹子的两端,一把有弹性的弓就这样做成了。箭的问题好解决,找一根干了的高粱杆,用细线把两端缠紧,再准备好一颗两头尖的铁钉,把它插进高粱杆的一端就行了。弓箭的威力很大,可以射四五丈高,十把丈远。我们用它射天上的飞鸟,地上的野兔。可惜它虽然射得高也射得远,可是速度不快,因此总是射不到想要的猎物。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把箭头对准了我们家的老母鸡。结局可想而知,老母鸡没有死,可是受伤了,我也差点在母亲的竹鞭下受伤。

读小学高年级的时候突然迷上了小说。小叔是退伍军人,喜好文学,他的箱子和抽屉里装满了《孽海花》《牛氓》和《收获》《上海译文》一类的书与杂志。有一天我看见一本很新的叫《津门大侠霍元甲》的书,那个“侠”字引起了我的兴趣,就忍不住拿来读。读了两三天才完,可是意犹未尽,便又去他屋里翻。没想到小叔担心我们弄坏他的书,把箱子和抽屉都锁起来了。我站在小叔的抽屉前,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终于找到了办法。我蹲在抽屉下面仰望,发现上面竟然有道寸把两寸宽的缝隙,一页书正从缝隙里露出来。我试着把手指伸进缝隙,把那页书拉出来。一页出来,一本也跟着出来了。好家伙,那本书的名字居然叫《七剑下天山》!再看,是下册。既然有下册,定然有上册,我又试着摸进去,摸到一本,不管三七二十一,又把它拉出来。果然是上册,我高兴极了,拿着两本书就跑。以后我如法炮制,能拿出来的书都拿出来了,不是武侠的我就把它们堆在抽屉下面,是武侠就读。金庸、梁羽生和古龙我就是在那时知道他们的。那时小叔在林业站上班,很少回家,回家估计也没检查抽屉,所以我的老鼠偷油的伎俩竟没被他发现。我带着那些书到课堂上读,结果很多都被班主任老师收去了。直到小学毕业考完试,他才一古脑儿还给我,一大摞,比我的课本多多了。

读初中了我依旧读武侠,直到成年,才渐渐没了兴趣。

初中时宿舍里住着十六个人,我们按江湖上的规矩排序,从大哥排到十六弟,本来准备喝血酒的,终因有几个不敢用小刀割自己的手指而放弃。不过十六个人真是亲如兄弟,大家一律以兄弟相称,虽然有几个在其家族中辈分高低不一,不过都抛弃了狭隘的家族观念而以江湖规矩为准。

宿舍里流传着几本练功夫的书,书名现在已经记不得了,大约说的就是认穴道啦铁纱掌啦陈氏太极啦气功啦之类的东西,大家都在看,不过很少有照着练的。那些功夫也很吸引我,可是练起来太难,加之没有场地,因此就没练了。何况我更向那种武侠小说式的,比如某天突然掉进一个山洞遇到一位花白胡子的老人,随便教我几招我就有了天下一流的功夫。如果老人老得不能再老要离开人世了,他最好把他三百六十年的功力从我的涌泉穴或别的什么穴道输进去,那么我就是毫无疑问的天下第一了。可惜那样的机缘一直没有。想想也释然,江湖上多少年才出一个杨过?

学校里有一个貌似武林高手的余老师。余老师小个子,身高不到一米六,三十多岁。每天早晨,我们起床,总能够看到他在平房顶上打拳,他的动作很慢,因此我们疑心他练的是太极。有时候他也会做几个快动作,比如突然跳起,脚踢在手上,他所在的位置虽然离我们较远,但我们还是很清晰地听到了啪啪的声响。或者双手一伸,嗖嗖就是两个跟斗。有同学说余老师武功很高,且有轻功,有一天他亲眼见他跃起来两丈多高。我半信半疑,既然可以跳那么高,为什么不去参加跳高比赛呢。不过听他说得活灵活现,又只好信了。 有一个买豆腐干的老头常常在我们宿舍里出入。老头不知道姓什么,看上去有七十多岁,一头的白发,一脸的白胡子,可是人长得很瘦,且背也有些驼了。老头嘴里吆喝着“卖豆腐干”每天下午放了学就到我们男生宿舍来了。他的豆腐干很好吃,有盐,买来就可以放嘴里,因此也时常有人买。后来我们渐渐发现了他的一个经典动作,走路的时候,他的装豆腐的筛子不是放在怀里,而是顶在头上。筛子里装着豆腐,顶在头上却纹丝不动,从来没有人见它


掉过,这真是奇了。渐渐地大家对着老头产生了兴趣,就打听他的姓氏、住址,却始终没有下文。不过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却传出来了,那老头是这一带的武林高手,有水上飞的轻功,只不过一般不显山露水,有一天有人看见他在大河边练功。他们说余老师的功夫原本不错,可是跟那老头比起来就算不上是高手了。不久之后又有一个传闻说,余老师去找那个卖豆腐干的老头比武,结果大败而归,还受了伤。果然那几天余老师没在平房顶上练功,他上初三年级的课,初三的同学说他的后颈上贴着一块膏药。

可是老头也没来卖豆腐干了。后来就放了假,再收假回学校,就听说那老头死了。大家感到很遗憾,不过有同学又说,那老头其实只是个孤寡老头,什么功夫都没有,靠卖豆腐干为生。大家都不在意,没就没吧,反正已经死了。

学校里会武功的老师除余老师之外,据说还有赵老师。赵老师四十多岁,好酒,离异,有一子,跟学生的关系很好。在我们的一再请求下,他在光光的水泥板上给我们表演了一个鲤鱼打挺。弹是弹起来了,不过不像电影里的那么利索。况且他喝醉了就常常躺在操场上睡大觉说胡话,不会打醉拳,因此大家对他的评价是:武功有一点,不过比不上于老师和那个卖豆腐干的老头。

宿舍里最想学武功的是老六。他爸爸是老板,因此他是我们班花钱最厉害的,这符合挥金如土的侠客风格。他好武,宿舍里那些练功夫的书就是他的。他也照着练,不过好像收获不大。后来他苦练基本功,每天坚持晨练。早上他要跑两公里,腿上还绑着沙袋。后来又加码,即跑到河边的时候从沙滩上抱一块五六斤重的石头回来。天长日久,我们的宿舍门口竟然有了一大堆石头。

宿舍里也会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杂志,杂志上登着一些乱七八糟的广告,比如武功秘籍小李飞刀魔术扑克麻醉迷药致富信息双截棍。老六花十多块钱订了一本秘籍,广告上说只需要勤学苦练三个月就可以练成铁掌水上飘一掌打得死一头牛。我觉得有点假,因为我们看见的高手只存在于电影和武侠书上,现实生活中从来都没碰到过。不过我还是禁不住诱惑,花十二块钱订了一本增高秘诀。秘诀寄来后我仔细看了看,上面说要多锻炼多吃含钙物质多喝牛奶多吃鱼。我觉得我的锻炼已差不多了,可是吃那些东西条件不允许,别说多吃,尝也尝不到呢,只好作罢。老六订的资料也来了,不过不是什么秘诀,而是一大摞更加复杂的广告,要得到秘诀还需要汇五十块过去。老六一咬牙又寄过去五十块钱,可是之后就一点消息都没有了,倒是不时有各种各样的广告信件从全国各地给他寄来。

电影院突然来了一帮耍杂技的人,有美女有矮子,有留着长头发的年轻人,有剃了光头穿着僧衣的和尚,说是从河南嵩山少林寺来的。我们宿舍里十六个人相约去看表演,门票自然是老六买。和尚们果然厉害,砖头敲在头上,砖破了头却不破;钢刀尖抵在脖子上,刀弯了脖子却一点事也没有。还有一个吞钢珠的,把鹌鹑蛋那么大的几粒钢珠吞进了肚里,后来又把它吐了出来。看完后我们都感到惊奇,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今天我们终于看见高人了。那几天老六有点反常,不上课,专朝电影院跑。他逐渐跟杂技团的人套上了近乎,然后就要拜他们为师,跟他们一起流浪江湖。几天之后杂技团的人走了,老六也跟着走了。我们都以为老六就这样不辞而别,可是没几天他就被他爸爸送来了。后来问他,他说杂技团的人答应收他,可是要交一千块的拜师费。他回家去偷,结果没偷到,反被大人发现,因此被他爸爸遣送回了学校。

后来老六常常抱怨,说自己失去了一次大好机会。我们就安慰他,说以他的身体条件,以后读体校或警校也不错,据说里面也是高手如云。可是他对读书缺乏兴趣,成绩老是上不去,高中没考上,只好读议价。才读一年多,他就回家了,后来做生意,据说现在已经很有钱了。

对武功这回事我不大热心,不过依旧爱看武侠小说。看了武侠小说,对我的直接影响就是写的作文老得到老师的夸奖。那个武功第三的赵老师也是教语文的,不过没教我。有一天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893e4c176c66137ef06192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