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第2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复习提纲

2023-05-07 03:04: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八下历史第2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复习提纲》,欢迎阅读!
社会主义,八下,提纲,单元,复习

八下历史第2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复习提纲 一、年代尺串历史

二、单元大事年表:

19531956 三大改造 19531957 一五计划 1954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5 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 1956 中共八大召开 1956年底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958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1961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1961年—1965 国民经济调整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阶段划分: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1976 文革时期 三、基础知识: 4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一五计划:(1953-——1957年底)

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蛮力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的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4、成就:武汉长江大桥;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完成: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届人大时间:19549 地点:北京) 1、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2、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选举领导人: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

4、意义:一届人大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易错易混:1、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是武汉长江大桥2、一五计划的重点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拓展延伸: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1)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2)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3)苏联的大力援助

5 三大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原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方式:农业生产合作社

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原则:自愿互利 5、三个阶段: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6、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7、意义: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目的: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方式:公私合营、赎买政策(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结果: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三大改造起止时间:1953年—1956

5、三大改造的含义:是指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7、三大改造的方式:对农业手工业采取走合作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

8、三大改造意义:1)积极的: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

拓展延伸: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关系: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满足工业化(一五计划正常进行)的需要;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计划期间。

6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一、中共八大 1、时间:1956 2、地点:北京

3、内容: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影响: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1、时间:1958

2、内容: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3、影响: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探索失误的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失误的原因: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表现:工业上,大炼钢铁;农业上,虚报产量。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大是指规模大;二公是指公有化程度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8b58f1631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