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022-08-04 20:11: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欢迎阅读!
承天,苏轼,夜游

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东西。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苏轼的确是胸有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创作而言,万斛泉源溢为政论和史论,涛翻浪涌,汪洋浩瀚;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但它不是平地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字,接下去就应该写

1/3


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寻。一个人了一阵,不很,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人,就去找他。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接着便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而是月光照出的竹、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运用之妙,因人而异。不能说作者没有用这个比喻,但他的用法却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与山石曲折至此当止于不可不止了。于什么呢?因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当止于月;看见藻、荇交横,却原来是竹、柏影也,当止于竹柏谁赏月?谁看竹柏?是他和张怀民,当止于他和张怀民。于

2/3


是总括这一切,写了如下几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解衣欲睡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张怀民步于中庭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闲人。结尾的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反衬吾两人。惟其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3/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914558726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9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