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形成发展

2023-03-03 20:21: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格的形成发展》,欢迎阅读!
人格,形成,发展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

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

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人格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名词,而实际上,人格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受到的现象。如一个孩子乐观自信,不怕失败,活跃而有创造力,人们会说:“这个孩子具有健康的人格。若一个孩子缺乏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动攻击别人,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碍。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属性

整体性:人格是一个人从行为模式中表现出心理特性的整体,构建着人的内在心理特征。常体现在个人的某一个行为之中,这个行为便可带出这个人整体的心理特征。

稳定性:人格是由多种性格特征所组成的,其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的这种稳定性是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上的。但这种稳定性也并不是完全不可变的,如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人格可反映出不同的方面。也可以暂时的受到一些事情的制约,而导致人格的这种性质发生相应的变化。

个体性:人格的组合结构是多样的,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在性格方面的差异性,虽然人与人之间的某些特征可以是相同的,但他们在整体人格的方面还是不同的。

动机性和适应性:人格支撑着人的行为,驱动着人趋向或避开某种行为,它也是构成人的内在驱动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驱动力与情绪无关,它可以说是一种生来具有的力量。这种驱动力对人的生活具有适应性。 自然性与社会性:人格并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社会文化方面和自然方面对人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他们也是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文化影响的。但是,人格还是以个体的神经解剖生理特点为基础的。

边沿概念

气质:气质是由生理尤其是神经结构和机能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属性,以行为的能量和

时间方面的特点为表现。有学者认为,气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是人格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内在原因。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图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为人处世的方向,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既可以成为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也可以成为道德败坏、有害于社会的人。

性格:性格,是指人的一贯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心理学上,它的定

义几乎与人格是相同的,但其实他们是有区别的。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人格中涉及社会评价的那一部分,可以说,性格是人格的社会属性的体现。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采取的言行上。所谓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

影响形成因素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1.遗传和身体方面的因素


所谓遗传,是指上一代染色体中包含的遗传性状传给下一代的现象。遗传包括种系遗传和个体遗传两种,而在心理学中讨论的问题,主要是个体遗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发现,子女与父母之间往往不只是容貌、体形相似,而且性格、智力、兴趣也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主要受遗传的影响,遗传不仅在身体外形方面表现出某种相似之处,而且由于子女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他们会经常观察和模仿家长的行为,这样在子女身上会逐步表现出父母身上的某些个性特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容易看到,一些家庭为音乐世家、文学世家、教师世家;一些家庭几代人在性格、信仰、能力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很能说明遗传因素、相同的生活环境、政治文化背景对下一代个性形成的影响。

身体因素主要指一个人的外表和身体的机能对人的个性的影响。 人的容貌、体形的好坏对人的个性会产生直接影响。身体外部条件比较好的人容易产生愉快、满足之感,这种自豪感容易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个性。反之,身体外部条件不好的人,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产生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时间一长也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消极的个性。

同样,人的身体的某一个或多个机能有障碍,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有残疾,也可能引起人的个性的变化,如思想压抑、情绪呆板、行动迟缓等。 无论是遗传还是身体方面的因素,如果对一个人的个性产生了消极影响,个人和师长都应进行积极的努力和引导,以使之个性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环境方面的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个性的影响,是指家庭的经济与政治地位、父母的文化素养和言行、家庭

成员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其父必有其子”,就形象地说明了家庭因素对人的个性的影响。 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特别是人对社会、事业、人的看法和态度的形成,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理想、奋斗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家庭和一般社会环境,不是偶然的、零碎的,而是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包括学校领导、老师提出的要求、方向,加上必要的奖惩措施,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内容,学校环境和班集体的影响,有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还有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此等等。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中学阶级是青少年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的文化知识、思想品质、行为规范的教育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来自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班集体的风貌、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和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起着直接的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同的班主任和班集体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个性往往就会有很大差别,并且对一个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a1053c508a1284ac85043c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