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 我是猫 论文

2022-07-28 10:14: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夏目漱石 我是猫 论文》,欢迎阅读!
夏目漱石,论文

《我是猫》

在对本民族文学的贡献与影响上,夏目漱石之于日本颇似于鲁迅之于中国。然而,夏目漱石大器晚成,约38岁才开始写小说,《我是猫》便是他的小说处女作。

1853年,“黑船事件”中,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而日本人似乎并不排斥,并且很是庆幸。至明治时代,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拉开了全面向资本主义社会学习的日本强国之路的序幕。生活在明治维新时期的夏目漱石,看到了当时日本文化界的另一面:由于盲目的引进、吸收西方文化,导致的浮躁和不安。当时,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成为主流,“国民作家”夏目漱石却未随波逐流,而是一反文坛的总趋势,成为自然主义的叛逆者。《我是猫》便是以猫的视角看世界,以大胆的讽刺的写作手法,揭示和鞭挞了人性社会丑恶的一面及日本向近代社会转变时期的思想意识,即一味追求物质发展而忘却精神文明。

《我是猫》在中国的译本主要有四种,即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刘振瀛的译本、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于雷的译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尤炳圻,胡雪 的译本、 南方出版社出版的罗明辉的译本。我看了于雷和刘振瀛的译本,于雷的“咱家是猫”很有新意,而刘振瀛的“我是只猫儿”也很风趣,总之二人各有千秋,在这不多做赘述。

是什么促使夏目漱石在1905年创作出《我是猫》?由无数片断而非统一集中的情节组构而成的《我是猫》,这样独特的艺术风格来源于何处?是什么造就了《我是猫》中自然主义的叛逆者,现实主义的塑造者?这些来源于对日本民族文学传统巧妙的吸收与成功的创新,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来源于对西方进步的社会思想与现实主义文学的理性摄取与消化。正是凭借《我是猫》,夏目漱石“化愤怒为嘲笑,化嘲笑为利刃,又将这利刃直接刺向恃众凭势、胡作非为的拜金主义的化身乃至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偶像”

首先,夏目漱石作为日本本土的作家,日本的文化对他有着与生俱来的影响。从《我是猫》这一长篇小说的主人公猫先生就可看出夏目漱石对日本文化的汲取。在日本,将猫看成是一种神秘的动物,对猫有一种特殊的情节,并且作者家中恰巧养了一只观察小世界中百态的猫。此外,它还隐喻当时日本文人的懒惰、虚伪的一面,是一只“不会捉鼠的猫”。对其本本土文学的学习,如俳句、新体诗等也为小说增添韵味。如:第六章中“散发着倦怠的馨芳中 是你的灵魂吗?相思的烟云在摇曳,呵呵,我此生,这辛酸的人世 终于获得了,这甜蜜的一吻”。并且对日本文化史的、文学家的了解与评价,也促成文中对日本作家、历史的多次描绘。如:正冈子规、小泉八云、龙泽马琴等等。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思想中深深烙下的一些本民族的落后思想,才使《我是猫》也添上了一抹灰色。如:作品对劳动人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偏见,在苦沙弥、的眼里,普通车夫与金田、铃木、侦探一样的下贱可卑,是趋炎附势的小人。尤其在对日本妇女的讥笑、讽刺上更是尖刻。如:引用罗马是人的诗句“比羽毛轻的是尘土,比尘土轻的是风,比风还轻的是女人,比女人还轻的那就没有了”,并说“女人嘛,是最糟糕的”。论及作品的产生,一方面莫过于为发泄多年郁愤。此时的日本知识分子的痛苦与不安,以及消极处世的自然主义盛行,日本社会沦为金钱至上、本家至上的社会。在文中反映为:我现在明白了使得世间一切事物运动的,确确实

实是金钱。能够充分认识金钱的功用,并且能够灵活发挥金钱的威力的,除了资本家诸君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人物了。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在他成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夏目漱石小学时代就学习汉学,接触了许多汉文书籍,包括古典小说。其中尤以中国先秦诸子著作和唐宋诗文为最。他在《术屑录》(1889)的序中写道“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喜作文章” 1878年的作文《正成论》即用汉语写成。后来他还曾说:“他讨厌女性般柔弱的和文体”,而“喜爱男性般雄劲的汉文体”。通过小学和中学的汉文学习,夏目漱石掌握了丰富的汉学知识,养成较高的汉学修养,并受到了儒、佛和老庄等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从汉学中领略了文学之妙。这些都从


他的诗文创作中体现出来。在大学学习英文专业时,他仍旧表现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浓厚兴趣,写有《老子的哲学》一文。《我是猫》中对这些文辞、典故的多次引用即反映出他的汉学功底。如:第十章中引用论语中的一个叫“告朔 羊”的故事;对《左传》中鄢陵之战的叙述、对《唐诗选》以及宋绝句“电光影里斩春风”的引用;迷亭对禅机的理解“禅的机锋是非常俊俏的,所谓禅机无意于电光火石,其应物的速度达到了令人生畏的程度。还提及道家《道德经》、儒家《易经》;以及对独仙君这个人物的塑造。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铸就了他

最后,留学生活时对西方文化和思想切实的接触与吸收、借鉴,使他的思想更加成熟。1 900年,33岁的夏目漱石接受了文部省的派遣,去英国留学。可是,到达伦敦后,一方面由于政府发给的经费不足,无法进人大学学习。因而他用不充足的经费买了大量的书,躲避社交,闭门涉猎古今英文著作。另一方面,他亲眼目睹了伦敦虚伪、无聊、充满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体察到了金钱主宰一切的“西方文明”的危机,感到心力交瘁、茫然无措。然而,与此同时,夏目漱石也将在日本时对英国的曲解打破,并对其进行重新认识。19世纪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随着宪章运动而来,使人们用冷静的眼光来观照现实社会、思考人生境遇,从更加现实的角度去寻求改善人的自身处境的方法。20世纪初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也蓬勃发展。夏目漱石一方面受到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关注、阅读萨克雷、萧伯纳等人的作品。一方面还吸收西方启蒙时期“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进步思想。如:猫君所说“人类从利己主义引申出来的所谓公平观念,也许优于我们猫族~~~~~。并且他的学习不局限于英国,而是广泛阅读各国先贤的书籍。这一点体现于《我是猫》中对古今东西哲人达士的名言、趣事、典故的引用。如:写雨果躺在快艇上思索文章;斯蒂文森是肚皮贴床,趴着写小说的;《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拖着赫克托尔的死尸围绕特洛伊城墙绕行了三圈等等。两年的留学生涯增加了夏目漱石的知识积累,并且开阔了他的眼界与心界。

1903年回国后,作为自然主义的叛逆者,他针对自然主义者以事实的再现作为文学观点,反驳道:文学不应该是实际生活的拓本,而必须是有意识地虚构出来的仿造品因为只有通过虚构才能产生超过事实真实”所以才有这样一只洞察人世百态的猫的诞生。而原定刊载一期的《我是猫》大受读者喜爱,于是,夏目漱石决定将它写成长篇小说,以此涤荡沉闷、污浊的日本文坛。这就是他酝酿已久的爆发期的到来。由此,开始了他持续1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

无论是对本国文学汲取,还是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学和思想的熏陶,亦或是对西方现实主义、启蒙思想的平等自由观的借鉴,这些都造就了不为潮流所禁锢而寻求创新的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处女作《我是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a4bcc9d84868762caaed54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