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 “五要”-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2023-10-09 20:50: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 “五要”-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人教,学科

xiaoxue.xuekeedu.com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 “五要”人教版新课标 一、课堂提问要体现一个“趣”字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是关键,但情境的创设是关键中的关键。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在情境中产生问题,让学生在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氛围中思考、探究,学生会更乐于参与,并积极思考。譬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套圈游戏,将学生分成六组,站在长方形四条边的不同点上,给中心的瓶子套圈,并进行积分排名。一轮结束后,老师要进行颁奖了。这时就有许多学生提出,这样站不公平,每个组与瓶子的距离不相等。“要怎样站才是公平的呢?”学生有的说正方形,有的说多边形。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如果全班56人或者更多的人同时套呢?”这时,学生明白了站成圆形最适合。在有趣的活动里却蕴含着数学问题,数学与生活关系就是这样的密切。这一活动使学生对圆产生了兴趣和好奇心。良好的数学情境是一种“意味无穷”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自己生活的情境中可以发数学问题。同时,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构建学生乐学的心态,这也是数学教学活动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课堂提问要讲究一个“准”字

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只有那些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才更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具有启发性。例如,小数乘法是老师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的意义等相关知识后进行教学的,通过简单的复习铺垫,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之后,提出“小数乘法可以怎样计算?“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等问题;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先让学生回顾体积的含义、已学过的体积计算方法及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之后提出“可以用已学过的物体体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等问题。这样的问题是联结新旧知识的纽带,精准、科学,富于启发性;在这个时段设问,把握了教学“火候”,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提问,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架设“摘桃的梯子”






体现课堂提问的价值。

三、课堂提问要把握一个“度”字

xiaoxue.xuekeedu.com

这里的“度”是指课堂提问要体现坡度,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要有助于大数学生的理解与思考,由浅入深,有层次性,使“优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人人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要体现开放性,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课堂提问的坡度,可以体现教师对教材与学生的把握程度,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把尺子。譬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设计如下问题:①把圆切拼成近似长方形后,两个图形有什么联系?②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圆面积可以怎样计算?③还可以将圆切拼成哪些图形?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一个问题,浅显易懂,只需认真观察、分析,就可以找到答案;第二个问题,通过思考或与同学讨论,也可以解决;第三个问题,具有开放性,需要动手操作尝试,需要调动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发现拼成的图形与原来圆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的“度”还指提问的形式要合适;提问的内容要紧扣教材,要根据不同的授课类型使用不同的形式提问;提问的时机要把握,要留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诚如心理学家杰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如果学生的提问能得到及时的赞赏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学生就会信心百倍。

四、课堂提问要突出一个“巧”字

有人说:“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有了问题,学生才有思考的内容,才有思考的方向。教师要善于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去“牵引”学生,使学生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处在“愤悱”的学习心理状态,使课堂教学变得高效。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我就有意识地把问题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出示课题以后,我问:“看到课题,你能用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吗?在学生阅读了相关概念后,我又问:“你觉得你有办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试试看!当学生探究出了一般方法以后,再问:“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和同学讨论一下。进入巩固小结阶段,我继续问:“你认为哪种方法是最快速、简单的,为什么?”一个个问题串起了整个教学课堂。学生因为问题而思考,因为问题而探究,因为问题而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af086677f1922791788e8a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