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合一,让科学实验课灵动起来

2022-05-29 13:56: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做学合一,让科学实验课灵动起来 》,欢迎阅读!
实验课,灵动,合一,起来,科学

做学合一,让科学实验课灵动起来

作者:戚伟刚

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44



实验课教学是按照先学再做的传统“学中做”模式,还是崇尚“做中学”模式呢?课堂教学实践总能引发思考。

我对同一节科学实验课《观察蜗牛》进行了三次教学实践,效果差异很大。“学中做”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老师指导和讲授下,开展一定的科学实验,能短时间内直接从教师处获取大量知识和信息。“做中学”是一种学生通过自主完成科学实验,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少年具有重大的价值。两种教学模式孰优孰劣?通过三次讲授《观察蜗牛》一课,能得到初步结论,在提倡“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背景下,仍然要重视教师的引领和管理作用,把“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验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交流、质疑等多途径达成教学目标。

试教:《观察蜗牛》的课堂探究

在“学中做”的知识讲授型课堂上,《观察蜗牛》整堂课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紧扣知识与技能目标,讲解有关蜗牛的结构及其功能,学生要掌握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处于“满堂灌”的被动学习中。由于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稍长,原计划的学生观察蜗牛的动手活动只安排了五分钟就草草结束,部分学生抱怨科学课太无聊,甚至有些厌恶。这不是一节成功的科学实验探究课,学生只是进行了一次“假探究”活动。这种模式虽然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科学知识,但抹杀了学生创新探究的机会。

为了改变前一节课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我重新修改了教学设计,尝试“做中学”,试试自主探究型课堂,学生自主完成科学实验,把时间充分放在学生探究蜗牛的活动中。这一回,学生完全放开了手脚,由于第一次看见大蜗牛,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老师也忙着维持秩序。等控制好局面,想把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归纳时离下课时间也不远了,基本的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这次上课亦可以用“失败”来形容。对于七年级新生,刚接触生物观察的内容,难免充满了好奇心,但克制力又不强,导致了课堂混乱的局面。完全放手由学生来学习显然是不可行的,本节课只是进行了一次“瞎探究”活动,教学效果不理想。

思辨:三问“学中做”“做中学”

同一节科学实验课的两次试教都不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缺乏学情分析,学生要探究什么。《观察蜗牛》是七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个完整的生物实验探究活动,虽然学生经过第一章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但对于刚升入初中的新生来说仍停留在观察水平。观察蜗牛已不仅仅是外形上的观察,初中阶段更要求学生主动探究蜗牛是否有触觉、嗅觉、视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基础,从易到难,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探究的原则,以期举一反三。

其次,混淆师生角色,学生要掌握什么。科学探究的实验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更广阔,但这并不意味着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蜗牛这一实验材料的特殊性,学生缺乏探究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也不清楚选择哪些适合的实验材料。所以,教师应该预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问、质疑等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利用小组间的合作,丰富并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最后,教学布局失衡,学生要创新什么。一节课45分钟,既要教师讲授知识,又要完成学生的实验活动,这样各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显得极为重要。两堂失败的科学探究课都因为没有合理把握上课的节奏,打乱了教学计划。一方面,学生容易接受或能独立完成的实验部分加快节奏。另一方面,教学重点、难点部分给予充分时间讨论和交流。一节好的实验课,它可以是

一个有价值研究的新问题,也可以是一个实验的优化方案,更可以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或修正。

再出发:“做学合一”的课堂实践

如何让学生既快乐地学习,又能扎实地学到文化知识?在第三次修改教案时,我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中做”和“做中学”两种模式结合起来。

课前准备了可供学生选择的实验器材:蜗牛、米醋、糖水、盐水、放大镜、镊子、培养皿、白纸、菜叶等。首先,学生根据看到的实物蜗牛,提出了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

在随后的交流实验方案中,学生多方面加以完善,随后分小组开展了本组研究的问题。最

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感悟学到的新知识和提出实验中的新问题,为后续科学探究提供了方向。

在提问环节,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在科学探究的问题处作停顿,让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同学们踊跃地提问,“蜗牛吃什么?”“蜗牛听力如何?”“它能看见东西吗?”……在分组交流环节,有的组发现蜗牛吃青菜,有的组发现蜗牛是有视觉的,有的组发现蜗牛爬行速度慢,但是触觉灵敏……为了避免研究内容的重复,我在巡视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有序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也精简了一定的教学时间。在课堂小结环节,有一位学生支支吾吾地说:“老师,我发现蜗牛还能吃纸。你看,我的白纸上还破了大洞。”一石激起干层浪,其他同学凑过来,佗着看结果,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学无止境,同学们提出了很多课堂外的问题,使这堂课在质疑中升华精彩。

纵观“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实践,在观察蜗牛的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有关科学测量的工具已在前面章节学过,应该说后续探究实验是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从“学中做”到“做中学”,再到相互结合,学生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此外,自主、合作、探究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对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把握每一次突发情况,善于捕捉创新性问题,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通过“实践一反思一二次实践一二次反思一再次实践一三次反思”的反复论证,学生在科学实验活动中的参与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科学验课的精彩生成可能来自学生一个灵动的提问,可能来自学生一场激烈的交流,也可能来自学生一个偶发的质疑。综上所述,脱离“做”的“学”只会是纸上谈兵,而脱离“学”的“做”只会是瞎子摸象。科学课程与教学应回到学生“学”与“做”的统一中,将学生想的付诸实际行动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这样可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和生活融为一体,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体现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

责任编辑:胡卫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b010a6869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1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