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使的花房里散步

2022-09-19 03:05: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天使的花房里散步》,欢迎阅读!
房里,散步,天使

在天使的花房里散步

在天使的花房里散步



要:吴然儿童散文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有着对美和生命的独特体验。其创作风格自然、清新,有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散文观念。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吴然儿童散文都追求“使人阅之自生美感”的美学原则。吴然在儿童散文的题材内容上坚持美的追求,在表现手法上探寻表达美感的途径。其作品选择具有浓郁云南特点的事物为表现对象,坚持对儿童散文语言的磨炼,尝试多种笔墨多种文类的融合,探索虚实相交的表现手法,为中国的儿童散文创作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努力。

关键词:吴然散文 美学追求 创作风格 表现手法

吴然是新时期以来一位专注于儿童散文写作且心无旁骛的作家。在儿童散文观念和创作实践上,师承郭风,而又扬长避短,某些方面有发挥和突破。 徐鲁.八九十年代儿童散文和儿童报告文学巡礼[M]//王泉根.中国新时期儿文学研究.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XX396。吴然的儿童散文不仅代表云南,也代表了全国儿童散文的一种重要风格。这种风格被冰心老人称为“朴素自然”,很是欣赏。郭风评价其作品“既朴素,又写得生动,富有儿童情趣和教育旨趣”,是“写给孩子们看的真正的儿童散文”。圣野先生说:“在云南的作家群中,吴然是驾驭儿童散文这一文体的高妙骑手。”王泉根教授认为,“吴然作品充满自然之美,童趣之美,生活之美,民俗之美”。

在吴然的儿童散文作品中,作家以一种对美与生命的独特体验,将云南的风土人情“留此存照”。吴然准确地把握住这片土地独有的情调与节奏,怀着一种对这块土地既亲切又敬畏的情感,用笔“捕捉飘忽在云南大地上空的那种不可思议的捉摸不定的神秘的气息”。 神奇、美丽的云南风情在吴然的笔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云南,多美的名字呀,是天上的云,还是地上的花?哦,是我们的家乡,天使的花房!” 在儿童散文集《天使的花房》题记中,吴然毫不掩饰自己那份按捺不住的情感。从今往后,除了“七彩云南”的别称,云南应该还有一个称谓,那就是“天使的花房”。

1




吴然惊叹“云南是地球上幸存的大自然恩赐的为数不多的乐土”。这里有“雪山与河流”“草滩与湖水”“花地上的蝴蝶与草树间的蝉和飞鸟”“云、中的鹰和雨中发亮的岩石”;人们可以“在寺庙里喝茶,在大青树下吃凉粉”;撒尼孩子“玩月亮”,白族娃娃“跳小牛”;壮乡有“五色饭”、白族有“三道茶”……他试图将这一切都收入文中,但随即发现“要写的东西太多了”,“散文不能批量生产,硬写是不行的”。在商业化写作的消费时代,吴然认真地说:写散文“重要的是要找到那份感觉,找到那份情调,找到那种对这块土地既亲切又敬畏的与生俱来的缘分。为孩子们写作,还要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就是冰心老人所说的要有童心,保持天真”。

在长达20多年的散文耕耘中,吴然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观念。创作也由原来最初的“模仿”“师承”“综合”直至形成自己“自然、清新”的风格(孙建江语)。这种“自然”的风格在吴然作品中可以对应为一种“散步”的心态。在散文《散步》中,吴然这样写道:散步“纯乎散心,不想心事,也不做‘哲理的思考’。自由自在走路,东拉西扯谈天,或急或缓,或行或止,一任心情使然”。

吴然的儿童散文创作就是以这样一种“一任心情使然”的从容,在云南这个天使的花房里散步、流连。

吴然在创作谈中多次提到,王统照在《纯散文》这篇文章中认为:纯散文“无论其为何种,总不免带有点文学的成分在内”,应“使人阅之自生美感”。这一观点对吴然创作观念的形成影响较大,他将其设定为“自己的散文向往”。为了使作品产生“美感”,吴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做出了努力和追求。 一、自有妙处的“比较不‘纯粹’”

吴然坦言:“我的散文就其品类来说,是比较杂、比较不‘纯粹’的。” 吴然.谈谈我的散文[M]//铁门与锁.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XX530。所谓“杂”,是指吴然散文创作涉及成人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散文三个领域。但无论进行哪一种文体的创作,吴然都坚持“使人阅之自生美感”。

吴然的成人散文包括为办报所写的补白之作、应景之作、山水游记、世态感悟等,大多收入散文集《铁门与锁》。其数量和质量都无法超越儿童散文,因而研究者很少提及。在这部散文集第一辑的题记中,作者写道:

2




音乐使人与人之间互相微笑,同样也使人与自然互相微笑。音乐本质的魅力是叫你感动,使你感到生命的存在和美丽。

《铁门与锁》所收录的文字里,有作家对日常生活当中发生的小事的议论,有上班途中所见所闻的感慨,有趣味盎然的小品文,有随性而至的随笔还有一些成人视角的写人记事之作。大多数文章短小、随意,甚至有琐碎、零散、驳杂之感。作家对用什么样的书名统率这些文字也费了一番心思,“铁门”和“锁”是书中的两篇文章,最终合而为一成为书名,就是表现“驳杂而散”的特点。而,这些“驳杂而散”的文字和久负盛名的儿童散文一样,也能如音乐般让人感到生命的存在和美丽。

《铁门》描写的是一个现代城市居民经常遇到的现象。大院的院門是铁门,虽然“牢实”“坚不可摧”,是“一条经得住摔打的铁汉子”。但铁门挡住小偷窃贼的同时,也拦住了那些没有带钥匙的住户。于是,每天都有人擂鼓一般敲门。喜欢夜间独坐的陈君饱受其苦,虽然是义务为大家开门,却常不但得不到谢意,反而遭到白眼。最具讽刺意味的是,陈君正在捧读一篇敲门的艺术的文章并沉浸在那艺术氛围中时,被蛮横的敲门声所惊起,开门后,夜归人对待铁门的粗暴,让陈君也把气撒在了铁门上。今天读来,这样的构思因为巧妙而有刻意雕琢的嫌疑,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篇文章还是具有较好的可读性的。

《锁》的构思可以算得上独特,文章的开头提到,某住宅区贴出公告,要求小区住户为防止小偷作案,将门锁、单车锁加固或换为更牢固的锁。人们虽然“愁眉锁眼”,但还是选择了合作。胆小的某君于是由锁联想开去,中药“锁阳”,小儿的长命锁,《红楼梦》中“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能锁国的长城,保镖电网等放大、延伸的锁……某君响应号召,买锁、换锁、加锁后,疲倦地睡着了。睡梦中,群锁毕至,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锁都聚集到某君家中,欢跃而歌:“我等皆然,只锁君子,不锁小人。”一语道破锁的作用。突然,有哐当声响,原来是楼上打翻尿盆,群锁被吓住了。文章借文物古锁之口说,锁原本是刑具,是与法典有关的,如果司法机关能高扬“锁”的权威,对小偷之流严加打击,也可以不提心吊胆了……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b10d626d8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0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