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一菩提之私家枯山水禅境别院的设计理念探讨

2022-05-08 02:34: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叶一菩提之私家枯山水禅境别院的设计理念探讨》,欢迎阅读!
一叶,别院,设计理念,菩提,私家

一叶一菩提之私家枯山水禅境别院的设计理念探讨

作者:张芳芳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6年第2



张芳芳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海口551600

摘要:枯,字从木、从古古亦声。“古”意为“老”。释为古老的树木。又释,毫无生趣为枯。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兴起的一种主要作为宗教寺院的造景手法。以砂代水,以石代山川岛屿。为体现禅宗修行者们的苦行宗旨,寺庙庭院摒弃掉山水植物,绿树茵茵。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故此称之为枯山水。

关键词:枯山水;造园手法;私家别院;禅;应用

1 枯山水源的研究背景

枯山水源于中国园林,又有别于中国园林。可以说是一种禅性的延伸。很大程度上是贯穿着日本“朝花夕落”以及对于“岛屿生存忧患”的意识,充满对生命早逝的悲哀,以及大和民族对“死寂”的世界观,超脱一切的纯净美、自然本性美,使得寥寥几笔就能幻化出一个让人倍感安宁的出尘境界。

2 中国园林中的枯山水应用现状

中国的枯山水已经摆脱单纯的宗教氛围,在现实生活中,如私家花园,酒店大堂,中庭画廊,公园,社区中心,甚至餐馆和其他小型绿地的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枯山水的身影。

使建筑或是空地增加艺术氛围。

美丽的景观环境是生活区宜人的最直接体现。枯山水格调清新高雅,如山水写意画一般美丽,让居住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嘉兴百盛花园小区内用枯山水的景观设计技术。创造一个具有枯山水风格的私家花园,以小见大,精致的外观,低成本且易于管理,尤其是那些日式园艺爱好者的最佳选择。

3 枯山水的含义

枯,字从木、从古古亦声。“古”意为“老”。释为古老的树木。又释,毫无生趣为枯。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兴起的一种主要作为宗教寺院的造景手法。以砂代水,以石代山川岛屿。铃木大拙的《禅与日本文化》中,阐述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和一些具体的表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枯山水,一种将禅宗美学在庭院设计里发挥到极致美的形式。

4 枯山水的发展方向

平安时代末期,世界第1部园林典籍《作庭记》中首次记录了枯山水。镰仓时代末期,与禅宗相应的以追求自然意义和佛教意义的写意园林发展固定为枯山水形式。南北朝(1333


1392 年)时代,枯山水的实践时期,一般与真山水(池泉部分)同存于一个园林中,以真山水为主体,枯山水为辅。

室町时代(13931573 年),枯山水逐渐从寺社园林走入武家和皇家园林,并逐步与真山水分离开来。枯山水的颠峰时期,出现枯山水的双璧大德寺和龙安寺。

再到后来,枯山水逐渐被世界所知晓,广泛应用于住宅小区、商业小区和私家林园。

5 禅境私家别院的概念

所谓别院,就是不在主宅院范畴之内的其他宅院。它或许在主院之旁,或者由于与主院相隔胜远,又叫做偏院。古时的别院,一般是给外来的客人,亲属,或者是自己居住。又或者是想逃离家族的纷争和勾心斗角,别院就是不二的选择。

南山之南,北海之北,归隐于山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山傍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惬意。又或者是身体欠佳之人,也会住进别院。远离尘世喧嚣,安心静养。摒弃繁杂的大理石地板,万紫千红的花卉树木,简而不单,素而不凡。

5.1 所谓禅意

禅者,示单。则习禅,实为自性不动,心念不起,于坐立卧行、生活点滴中明了自心自性本来光明清净,明极即如来也。

禅宗美学终究是来源于悲观主义的佛教美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幻论的痕迹,因此其对于现实世界仍然是一种消极、虚妄的态度。禅宗美学表达的是一种枯与寂的意念,是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很大程度上是贯穿着日本“朝花夕落”以及对于“岛屿生存忧患”的意识,充满对生命早逝的悲哀,以及大和民族对“死寂”的世界观,佛教的观点,其实也是一种依托。

5.2 造景手法

枯山水非真山水,而类似于禅山水,修松为林,树石为山,平沙成海,犁砂成波。至于造景手法,总体来说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摆放或许大数据时代下能统计出来这类规律。

6 结论

现在的人们大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多数人都处于身体和心灵的亚健康状态。除日常所能想到的放松减压方式。笔者认为合理且具有禅意意境的家装,除了能体现生活品质,提高生活质量之外,对身心健康同样具有巨大意义。把禅宗庭院的禅宗意境,搬到自己家的庭院中。既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美的追求,亦能让人身心得到熏陶和陶冶,超脱世俗,摆脱牵绊。

参考文献

1 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

2 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3 彭修银.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1


4 刘毅.禅宗与日本文化[J].日本学刊,19992

5 张十庆.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6 铃木大拙.译者: 孟祥森.禅学随笔[M].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张芝)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b15f0ed6c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