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故事介绍

2022-04-02 12:4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秋节的来历故事介绍》,欢迎阅读!
中秋节,来历,故事,介绍

中秋节的来历故事介绍

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

“中秋”二字,始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按照我国古历法的解释是:“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称“中秋”。十五日夜,当一轮明月悬挂中空,人们望着玉盘般的明月,自然会想到家人的团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而人们又把中秋节称为“团圆节”也就成了中秋节的来历。

,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物体呢?干百年来,曾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思与猜想。《唐逸史》中,记载了唐明皇夜游广寒宫的故事。故事说八月十五日夜,XX人罗公远与李隆基一块在宫中赏月,他对玄宗说,愿同陛下一起去游月宫,说完就将拐杖向空中掷去,化为一座银色的桥。罗公远请玄宗一同登桥,走了数十里,来到一座XX门前,玄宗抬头见匾上写着“广寒清虚之府”,只见几百个白衣仙女,在宽阔的庭院里翩翩起舞,奏着霓裳羽衣曲……这个传说,反映了人们对的向往,也是最初的中秋节的来历。其实,是一个荒凉、坎坷、万籁俱寂、没有生命的星球。月球基本上是一个圆球形,直径为3476公里,相当于地球的四分之一。其表面积是地球面积的十四分之一,差不多与亚洲面积相等。体积只有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它的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在月球上走动,谁都会轻飘飘的,一跳就可以跳六七米高。

古人云:“一片冰心在玉壶”。随着科学的,科学家们发现月球上还有水冰,而且北极地区的水冰是南极地区水冰的2倍。近年来,科学家采用“月球勘探者”探测器探测月球,发现月宫里藏有水,按照目前用中子光谱仪测量可达到的月面深度0.5米计算,月球上水的总储量大约在1100万吨到3.3亿吨之间。月球水冰的发现,将极大地激发人类登月的愿望,人类开发和利用月球的步伐。

月球围绕地球旋转,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本身不发光,月光是太阳光反射的结果,那么,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呢”?

当地球在和太阳的中间,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全部对着地球时,我们就看到“满月”,也称之为“望”。这时我们所见的面最大,也应是最明亮的:

八月十五这天,正值秋分前后,太阳光差不多垂直地射在上,因此反射的光线较强;时,地球上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空气中的水汽较少,吸收和反射光线的能力大大降低,空气的透明程度也较好,月光能顺利地照到地面。在晴朗的夜空,悬挂着一轮圆月,这时的看上去就显得分外明亮了。

杜甫(712_770),唐代伟大诗人,他在《八月十五夜月》中秋节的诗句中写道: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前两联睹月兴叹,以象征团聚的八月十五之圆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后两联状写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显出满月之明亮,下字奇险,立意新奇,别具一格。再如他的《月夜忆舍弟》中秋节的诗句: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战乱离散已久,无从得到他们的音讯。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白居易(772846),唐代伟大诗人,他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中秋节的诗句中写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此诗作于他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引出空间的变化,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露出感情的迁移。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郁闷和愁苦。

李商隐(812一约858),唐代杰出诗人,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生。他的两首中秋节的诗句中秋咏月诗词格调凄清:

《》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第一首中秋诗词通过的孤寂处境衬托了诗人的凄凉心境。第二首中秋诗词写深秋之夜,青女素娥与月中婵娟比赛谁更耐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孤独凄清的情怀。

张九龄(678_740),字自寿,一名博物,唐代著名的治家和诗人。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后世称之为“开园贤相”、“岭南第一人”,他的《XX》中秋节的诗句写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中秋诗词。起句“海上生明月”虽全是写景,却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次句“天涯共此时”,触景生情,转入“XX”。从月出山到月落乌啼,漫漫长夜,更兼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故而生“怨”。

三四两句,以怨为中心,“”与“相思”,“遥夜”与“竟夕”相呼应。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气候更凉,寒露也沾湿了衣衫。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不如睡去,好在梦中与她相聚。诗至此戛然而止,令人唏嘘回味。

中秋节的来历故事介绍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b3e48e26e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f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