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太秧歌

2023-12-28 02:18: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祁太秧歌 》,欢迎阅读!
秧歌,祁太

祁太秧歌

作者:李亚兵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3



要:我国的民间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块珍奇的宝地,秧歌则是这块宝地中一株瑰丽的奇葩。

关键词:民间文化 祁太秧歌

因为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在每年春耕秋收的时节或缺少雨水的季节,都要演上几天秧歌以酬神佑人保平安,祈求风调雨顺,年景康泰。此时,秧歌在当地民众中并不只是简单的娱乐,而是与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关联的信仰方式。秧歌的音乐源于农民插秧时,为了消除疲惫,提高劳动效率,调剂身心,而抒发情感,传递情意。

秧歌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其后,在发展过程中,秧歌逐渐吸收了农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除了最初用以表达丰收的喜悦等情感,人们开始更多地赋予秧歌节日喜庆、祭祀神灵、祈福禳灾的意义。清代以前,秧歌一直是民间社火的一部分。

秧歌在民间逐渐形成时,农民在劳作余暇,便进行演练,以排遣辛劳,增加生活情趣。“闹秧歌”在社火中汲取了其他表演艺术的形式、内容、音乐,逐渐发展成由两三名演员演唱民歌小,搬演反映民间生活故事的“对对戏”。

祁太秧歌,又称“晋中秧歌”,是人民自编自演且深受群众喜爱的舞台表演艺术,它的发源地祁县、太谷,位居晋中地区的平川地段,地处山西中部,地理条件比较优越,历史上就是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该地区人口的不断增长,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地民众的生活需求。历史上从清嘉庆年间开始,这一地区的部分民众开始外出经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商人数的增加,在农业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商人群体,商人和商业文化逐步成为该区域的重要构成,并对当地民众的传统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丰富了祁太秧歌的内容。除商家富户以外,在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晋中地区还逐步形成了游离于商人和农民之间的小商贩群体,他们农忙时耕种,农闲时挑担串街经商的生活自然也成为祁太秧歌反映的内容之一。

祁太秧歌是农事活动和商业经济繁荣的社会产物,闹秧歌是每年正月必须举行的活动,在晋中人文场域中,秧歌不仅是一种民众娱乐的表演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深深扎根于当地民众心中,其以唱为主的综合艺术,广泛流行于山西的榆次、介休、平遥、太原、清徐、文水、交城、汾阳、孝义等区域。

祁太秧歌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大致包括以农作为生的农户生活,作为晋中社会重要群体的商人生活和同时兼具商人与农民特点的社会底层小商贩的生活等几个方面。剧目数量多且题材丰富,通过1949年以来对祁太秧歌剧本的挖掘整理,已知祁太秧歌传统剧目有三百三四十种。就体裁来看,戏曲占绝大多数,还包括一部分小曲、杂说和歌舞。秧歌剧本所表现的内容可谓丰富,充分展示了清末和民国的晋中民俗与社会生活。

祁太秧歌发展为地方小戏后,并没有发展成戏剧调式,一直以口耳相承的方式传承着民歌曲调,即使现在,村落艺人也依然靠师傅的口头传授和听录音这种变相的口传形式学习曲调。

当地秧歌剧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可以说是月月有,村村有,演出缘由大致有以下四类:1.酬神。秧歌演出一般为酬谢龙王、水神、圣母、财神、关帝、五道将军、窑神、泰山大帝等神祗,每年的纯阳吕祖圣诞、乐王诞期、城隍圣诞和唐叔虞寿辰也要演秧歌祝寿。2.节日喜庆。一般是乡


村传统的元宵节、填仓节、端午节等节日。3.家国祀典。清代的记录中几次记述了皇太后万寿日地方演出的事实。乡村家庭长辈寿诞也多请秧歌班演出。4.乡村赛会或其他特殊喜庆之事。

祁太秧歌曲调中的晋中文化特色非常明显。首先,祁太秧歌的曲调与晋中地方方言语调关系密切。晋中地处山西中部,这一地域的民众个性纯朴之中带着几分细腻,加之该地区属于典型的晋语方言区,方言调值较为平和,因此祁太秧歌的音乐在调式上大多婉转柔和。其次,祁太秧歌是在当地民间歌舞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了民歌婉转、细腻的特点,旋律运行平缓,多用级进,少用大跳。第三,由于晋中地区独特的商业文化,在祁太秧歌中有大量反映小商贩挑担沿街做买卖的内容,在此类的过街秧歌中经常可以见到具有叫卖特点的呼应调式,因而唱词比较口语化。

祁太秧歌中反映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

一、生活化

一切艺术都是生活的写照,所有具有深刻感染力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观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将形成于头脑中的想法和情感通过艺术作品外化的过程。晋中秧歌的内容大多是从生活中提取,大多表现的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真实地反映了晋中地区的地理、人文、政治、经济、风俗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二、动作与音乐紧密结合

秧歌本是劳动人民在自娱自乐过程中随性哼唱小调、摆动身体而创作的艺术,晋中秧歌更是将这种歌舞相融的性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晋中秧歌的音乐源于地方小调,丰富的民间音乐汇对于激发表演者的演出欲望,形成晋中秧歌的表演风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晋中秧歌的舞蹈与晋中秧歌的音乐相辅相成,故表演者的一站一立、一走一转、一扭一翻、一抬一闪都与晋中秧歌快慢疏密的音乐变化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发展紧密联系。舞蹈对于丰富晋中秧歌音乐的表现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动作单纯

秧歌戏演出程序上表现出敬献神灵的神圣性,但演出内容上又表现出具有世俗意味的狂欢性。“狂欢”是人们在节日这一非常时间、非常空间内的行为特质,表现为对日常生活规则和禁忌的颠覆,更突出地表现为反对扼杀人性的两性束缚的抗争精神。秧歌表演内容的狂放性,还与社火活动包含的祈春的仪式意义有渊源关系。社火在告别冬天和迎接春天的季节转换的特殊时刻举,活动本身包含着祈春的仪式意义。

总之,晋商文化推进了祁太秧歌的发展步伐。祁太秧歌是在清末随着商人的崛起,商业的繁荣而兴盛起来的,这点毋庸置疑。“商路即戏路”精辟地概括了商业与戏曲关系的密切。晋商对祁太秧歌情有独钟,研究剧目,请人出资创作剧本,扶持戏班子,同时借鉴外地民间艺术的精华,对祁太秧歌的音乐唱腔、伴奏技巧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进。许多商人不仅出资搭台、演戏酬神、宴请宾朋,甚至亲自粉墨登场,与秧歌艺人们同台飚戏。

祁太秧歌是生长在晋中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民俗事项,贯穿于民众日常生活的传承方式与它当前的发展命运不无关系,家族、村落、自乐班的传承以及七月班的跨村落传承,为祁太秧歌的传承建立了坚实而广泛的传承基础,使其呈现出全民参与传承的状态,从而形成历百年而不衰的传承态势。但是,祁太秧歌也面临着所有小剧种面临的问题,秧歌的传承正在随着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给秧歌的发展带来困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对村落生活的影响,作为传统主业的农业被席卷而来的工业逼退为副业,农业社会基础上形成的社祭的民间信仰活动断裂,社火活动随之淡化,祭祀功能的消失使秧歌失去了存在的


必要性。中青年人多数外出打工,秧歌缺乏年轻的传承人,同时,年轻人对秧歌陌生,缺乏感情,没有参与的热情,秧歌传统表现出后继乏人的危机。多样性、家庭化和随意性的娱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挑战着秧歌的市场,秧歌不可避免地受到冷落。这些内在、外在因素的改变,都使秧歌表演传统在村落内的代际传承成为困难。同时,由于祁太秧歌的题材大多来源于民间老百姓的生活,剧本基本上是通过民间老艺人口传心授,才得以世代流传,近几年来,随着老艺人们相继离世,祁太秧歌剧本的传承也遇到了逐渐面临失传的情况,为了祁太秧歌的传承和保护,积极奔走的人越来越越多,可是由于近些年受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娱乐的冲击,祁太秧歌的传承和发展依然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历史悠久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祁太秧歌,曾经的辉煌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地褪色了,怎样才能让它更好传承和发展下去,如何创新发展成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者:李亚兵,就职于山西省文水县博物馆。

辑:李珂 E?mailmzxslk@163.com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c15439554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a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