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文献及专家学者关于阖闾大城的论述

2023-04-23 20:04: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史籍、文献及专家学者关于阖闾大城的论述》,欢迎阅读!
大城,史籍,专家学者,论述,文献

史籍、文献及专家学者关于阖闾大城的论述



史实的认定是一件非常严肃的科研工作,必须要有严谨的求是态度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来不得半点虚浮,更不能为某种现实需要而作臆想。合乎逻辑的推论或有之,但终不能替代史籍、文献已有的结论和考古之发现。关于阖闾大城所在亦如此。在未发现考古新证据的情况下,史籍、文献的记载是不可漠视的唯一依凭。现笔者根据史籍、文献及专家学者的权威结论,对阖闾大城作如下分述。

一、关于阖闾大城的所在

1、我国第一部史书《史记》中,司马迁在《货殖列传》有记:“夫吴自阖闾、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司马迁又在《春申君传》有记“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请注意:“吴”、“阖闾”、“春申君故城”、“江东一都会”这四大不可割裂的关键词。司马迁亲历吴越,“登姑苏,望五湖”,参观过阖闾故城,而故城为楚春申君之封地宫室所在。这个“都会”不在苏州,难道会平移他处?

2、成书于东汉时期的《吴越春秋》明确写道:“阖闾元年(公元514年)使伍子胥在姑苏建筑大城。”

3、唐代张守节竭一生精力撰写《史记正义》,被史界认定是对《史记》“最为详备的注释”。“正义”者,历代注释经史之名也。张守节在《史记·吴太伯世家》首句“吴太伯”之后,注释云:“寿梦卒,诸樊南徒吴,至二十一代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

4、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19535月在苏州作《中国古代城市》学术讲演时说:“苏州是历史遗迹最多的地方,苏州城是吴王阖闾时伍子胥所造,到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全中国最古的一所城池。”

5、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者高泳源先生上世纪在《古代苏州城市布局的历史发展》一文中写道:“苏州建城始于春秋时期,历已二


千四百余年,虽备经战乱,饱受沧桑,城垣屡遭破坏,然迭经重修,其位置和范围基本没有改变。”

二、关于阖闾大城的规模

目前所见最早记述阖闾大城规模的是《吴越春秋》和《越绝书》。 1、成书于东汉明、章帝之间(公元6070年左右)的《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吴王举伍子胥为“行人”(春秋战国时管朝觐聘问的官名),接受伍“立城郭,设守备,实仓 ,治兵库”的建议,委派伍子胥建城:“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筑大城,周围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

2、成书于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越绝书》卷二《吴地传》中则详细记述了吴大城的规模:“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一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吴越春秋》与之基本一致。

3、唐末陆广微《吴地记》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一部苏州地方志,书中也明确记载了阖闾城筑建的规模:“阖闾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辑者注)伍子胥筑,大城周四十五里三十步;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与前记亦无不同。

4、无锡高燮初主编《吴地文化通史》第三篇第二十六章(由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桑荟撰稿,江苏省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省历史学副会长、研究员许辉修改、统稿)记:“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将都城迁到苏州,派伍子胥筑城。新筑的城因近姑苏山以及姑苏台而被称姑苏城,规模宏大,城周47里,有八门,大城内筑有小城,即内城,城高4.8丈。阖闾所筑的姑苏城奠定了今日苏州城的规模。”

三、关于阖闾大城的布局

1、《越绝书·吴地传》记载的八座水陆城门,为阊、胥、巫(“平”)、齐、娄、匠(“相”)、盘、蛇(居南)门。其东西之间,“从阊门到娄门九里七十二步”;南北之间,“平门到蛇门十里七十五步。”据此推算,大城总周长约三十八里左右。前述四十七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c3b586301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