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策略

2022-05-18 03:59: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策略》,欢迎阅读!
二十四节气,校本,实践,策略,课程

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策略

摘要:如今,许多成年人无法很熟悉的谈论24节气,学生对24节气的理解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分析学校课程的教学策略,试图提取24节气的教学价值,试图将其融入学校课程,引导学生的文化探索,并试图在校本中扎根传统24节气。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策略 前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影响了我们生活的许多领域,如历法、农业、食品、健康和风俗习惯。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实二十四节气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对此,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有效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教育引领学生进入、接近传统的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自信。 一、课程开发循序渐进

文化选择是教育承载的一项重要文化功能,课程是学校教育传承文化的主要载体。学校要立足地区文化特色,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质,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建设好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学校文化体系。我们作为培育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立足学校实际,突出实践特色,大胆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优美的课程体系。为此,我们将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以相关研究为重要起点,在文化土壤中培养教育,并将其纳入完善的课程体系,投入日常教育学。

1.第一阶段:课程超市活动,活动显问题

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初期,我们摸着石子过河,通过学校的中国语言和文化社团去进行最初的试验,结果太多内容单一、想法分散,没有组成单一的深度或体系。 2.第二阶段:问题变课题,课题生课程

问题的出现直接推动了了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思路,因此我们申请了省级学科研究项目,该项目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被官方称为经典。古代诗歌被印刷出来,这样学生们就可以背诵它们,同时考虑到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学生们自己制作课件来分享古典诗歌。课堂内外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古诗上,课堂时间集中在古诗的背诵上。在练习结束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学生们读的诗歌是谨慎的,没有束缚,没有系统。因此,结构化程序的概念就产生了。我们的课程目标是:发展纯源文化,培养学生的风采,建立综合阅读体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3.第三阶段,教师编教材,教材成体系

为了加强课程,决定编写当地教材,并设立了24个科。我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发现了二十四节气涵盖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但并不都能契合目标、为生所用,于是我们化繁求简,由来、三候、字源、诗词、对联、农谚民谣、农事歌、文化风俗、趣闻轶事、推荐阅读十个方面入手搭建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体系,做到厚积薄发,使校本教材初具雏形。 二、具体开发策略


1.融合经典,飘逸文化味 1)诵诗词,传文化

历代作家都写过关于节气的诗,这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结合二十四节气,引导学生背诵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经典诗歌,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汉语知识,而且有助于传播他们的民族文化。语文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收集诗集,从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个季节出发,进而转向二十四节气诗歌相关的学习。通过一周一二十四节气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学生们在阅读中感受韵律之美、想象之美、情感之美。通过吟诵诗歌,学生还可以及时补充与诗歌相关的物候学和民俗,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进行比较,以加深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 2)集谚语,丰积累

二十四节气谚语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时间、习俗和农业活动。学习二十四节气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促进新生的语言表达,提高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作为课程活动的一部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在线搜索、校外访谈等方式收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以丰富他们的积累。例如,可以发起一项名为我知道二十四节气谚语的活动,让学生们收集和粘贴二十四节气谚语,并了解它们(意义、传说、习俗、农民谚语、气候特征等),然后大声朗读。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收集和收集信息,感受语言的美,更好地理解二十四节气谚语。 2.糅合课外,充溢生活味 1)观自然,记变化

语文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二十四节气知识反映的是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在二十四节气里,草木的荣华凋零、鸟兽的迁徙蛰藏、雨露霜雪的四时变化都得以反映。节气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对自然的观察。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带着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丰富积累,去增加学习实践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开展跟着节气观自然活动,引导学生在每个节气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去观察、感受自然的变化,并用文字、图画等不同形式加以记录。如记录同一个节气不同年度的温度,记录校园内花草树木在不同节气的生长变化等。当节气知识与儿童观察生活紧密联系,节气知识就不再只是枯燥、平面的名词解释,而是变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这一过程中,语文与美术等学科有机融合,知识与实践相映照,学生对环境变化也有了较敏锐的感知,搜集信息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发展。 2)参活动,知民俗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区,民俗也不同,根据民俗给该地区的人们打上了文化烙印。在这些民俗活动中,有许多与节气有关的活动。以福建省福鼎市为例,除了传统的清明节出游、赛龙舟、拜年等习俗外,与节气有关的民俗活动也在充分开展。这些活动不仅洋溢着浓郁的地方气息,而且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在这个时候,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体验节气民俗,提高了解节气民俗文化的兴趣,也增加了学生练习汉语的机会。通过跨学科、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情绪,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凸现综合性

发展二十四节气课程的目的,是透过不同的认知方法,加强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以增进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此外,学校课程的发展,试图探讨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以帮助改善学生的思维、观察和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和培养他们的审美心态。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凸现综合性,通过挖掘节气中各方面的教育价值,要体现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运用语文、体育、美术、音乐科学等课程,寻找切合点将节气的教育价值融合到科学、健康、


语言、艺术、社会的五大领域,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的整体性,是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的基础上的,充分凸显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 4.具有操作性

二十四节气是很了不起的,其内容不仅限于民间习俗,更多的反应科学与自然规则,反映各种生物生存的密切联系,反映季节的开支,反映季节的温度变化等。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对节气的知识和内容进行简化,讲明节气的精髓,将节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使内容浅显易懂,并具有可操作性。如,霜降节气,只让学生了解霜降是因为天气变冷将水汽冻起来,让学生感受出现霜时的天气如何、霜有哪些特征等等,与学生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而且能够引起学生对自然界巧夺天工的装饰产生探索的欲望。 5.张扬开放性

二十四节气文化由诗歌、歌曲、谚语、民间传说和传说组成。在教育中,必须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具体需要。大自然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更容易感知到的真实生活,课堂外,学生们会走向大自然,进一步思考、观察、理解和领取相关属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广泛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来观察社会和大自然,并通过给每个学生。在开放教育中,抽象知识的教育转化为生活和学科,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兴趣。 结束语

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校本课程学习,学校需进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创建一个完善的沉浸式空间,使学生置身于丰富的传统文化氛围,培养学生传统气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推动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婕.诗歌里的二十四节气[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5-10. 2]汪潮.试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关键词[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35):12-14.

3]谈永康.教材外有万紫千红——例谈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小学教学研究,20179):15-19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c6de1b686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2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