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龚自珍《漫感》原文译文古诗鉴赏

2022-04-14 16:13: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赏析-龚自珍《漫感》原文译文古诗鉴赏》,欢迎阅读!
龚自珍,译文,古诗,唐诗,赏析

龚自珍《漫感》原文|译文|古诗鉴赏

'《漫感》抒发了忧心国事,尤其是对东南沿海地区遭遇列强侵凌的深重忧患,表达了

不畏宵小之徒的嘲笑,愿以文才武略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漫感的古诗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清代: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译文

从军疆场的壮志难酬令人怅惘,东南形势的忧虑情怀注满诗行。 赋诗抒怀和仗剑抗敌是我平生志愿,十五年来完全辜负了“狂士”声名。 注释

①绝域:隔绝的地域,言其远。此指我国边疆。 ②惘(wǎng)然:失志的样子。指从军的愿望未能实现。

③东南:指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当时英、美、葡等国已开始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广州、漳

(今属厦门)、宁波进行经济掠夺。

④词笺(jiān):写诗词的纸,亦可作“诗词”看。笺,古代小幅而极精致的纸。

⑤负:辜负。十五年:诗人于嘉庆十四年(1809)十八岁时成人立志,在北京与被目为“狂

士”的著名诗人王昙订为忘年交,当时已在社会上小有名气,从那时到此时,前后正好十五年。






该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作者三十二岁。当时,西北边疆以张格尔为首的分裂祖国的

叛乱虽然暂时平息,但他逃亡国外,并在外国侵略势力支持下,正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叛乱。东南沿海,英国派船只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进行经济侵略,清政府屡禁不绝。面对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国势,龚自珍忧心如焚。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文才武略为国出力。然而,这一年春他第四次参加会试落第,连续的失败使他痛感报国无门便写了这首诗抒发报国志向。



这是一首充满强烈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诗中吐露仗剑从军的爱国情怀,也抒发出壮志

难酬的忧愤与怅惘。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两句,感慨立功边塞之志不能如愿,只得借诗把

闲散于东南的满腔幽恨抒发出来。由“绝域从军”即一向关注的西北边疆局势遥遥说起,实指那种“气寒西北何人剑”的经世雄心,可是现实中哪里能寻得这样一个舞台。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甚事”(《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如今不也还是落得“幽恨满词笺”的结局么?那么所谓“幽恨”又何指?诗人尝自陈:“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或者大展雄才,或者远避尘嚣,这是他平生心事之不可割分的两个层面。于是有下文“负尽狂名”的情极之语,郁勃苍凉,令人耸然动容。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己亥杂诗》中曾有“少

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的愤慨,正可作这两句的注脚。立志革新的诗人,本想以“剑”与“箫”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而今写了一些满纸幽恨的词章,丝毫无助于补偏救弊,岂不是徒具狂名!全诗意境雄浑,感情奔放,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d14b79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1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