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2023-01-03 06:08: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灯笼》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灯笼,一等奖

4 灯笼

【教材分析】

《灯笼》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以灯笼为题,回忆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的马前卒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学习这篇散文要注意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认识文中“灯笼”的民宿意义、文化价值,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予的复杂感情。 【教学目标】

1.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品味语言,分析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体会作者“怀人、思家、忧国”的复杂情感。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试着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并在文章中标注。

2)在文中标注出描写、议论、抒情的语句各一处,多多益善。 3)请圈画出文章中你最喜欢的语句,并简要的写下理由。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检查预习日积月累。

了解作者吴伯萧。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作者出生并成长于山东的一个乡村;在曲阜读书时收“五四运动”影响,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在山东当老师,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王统照先生说:伯萧好用思,好锻炼文字,请自由朗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文字。 (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一 读出深情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停,转折)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连)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连)玩火/玩灯,(连)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连)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连)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1.开头不宜快,最后一句要读出深情。

朗读二 感受豪情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1. 11段语速稍快,语调高昂激越。12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哎”读出无奈,“壮”读出希望,向往,最后扬上去。

请学生个别读,齐读,自由读。


三、品读课文,对话文本

(一)文章以《灯笼》为题,亦以灯笼”为线索,四人一组讨论文章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预设: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

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

可进行分类:村民日常生活,乡村艺术表演,乡村年节景象,历史文化。

(二)通过讨论,我们会发现灯笼在作者所处的年代是生活必须品。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出灯笼文化的介绍:

灯笼在西汉时就诞生了。 唐朝时,每逢佳节,大街小巷挂满灯笼,上至皇亲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赏灯;南宋时,灯笼从工艺品变成了商品,明清时期, 灯笼的品种和样式都有了新发展。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

(三)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那作者对灯笼都饱含了哪些情感呢?

预设:怀人: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

思家:山城小县里的张灯结彩,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

忧国: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四)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11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探究:作者在⑩○

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背景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9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预设: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四、精读课文, 品味语言

(一)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怀人,思家,忧国的心情,这些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语言的支撑,你最欣赏文章中哪一处语句?

预设:1.短句较多,如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都包含了三四字的短句,显得语言简净,抒情的节制,含蓄,朗读起来既有语言声韵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

2.书面语话: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假定是暖迟迟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文雅有韵味,有意境。

3.多引古语。如忘路之远近出在《桃花源记》,萧萧班马鸣出自李白诗《送友人》,吹角连营,挑灯看剑出自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比较阅读:

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汪曾祺《昆明的雨》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汪曾祺(1920-1997)和吴伯萧处于同时期的作家,他们都经过良好的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的熏陶,让他们的语言都非常典雅而蕴藉,简净而不荒芜。

(二)我来猜灯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d65ecf76c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