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古文翻译

2022-07-20 03:13: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十课古文翻译》,欢迎阅读!
古文,翻译

《列德而尚贤》

【原文】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 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 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 举舜於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於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於庖厨之中, 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h mg夭、泰颠於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於厚禄 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 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是故子墨子言曰: 「得意,贤 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 本也。 【译文】

所以古代圣王为政,给有德的人安排职位并尊重现贤能的人,即使身处农业与手工业、市集的人, 如果有才能就选用他。给他高高的官爵, 给他厚重的俸禄,使他们担负一定的工作, 果断地给予他 们行使政令的权利。墨子或:「爵位不高,百姓就不尊敬他;积蓄和俸禄不丰厚,百姓就不信任他; 行使政令不果断,百姓就不畏惧他。」提出这三件(爵位、蓄禄、政令)来授予贤者,并不是对贤 者的恩赐,而是想要事业成功。所以在这时,以德行来安排职位,按官职从事於职事,按功劳(的 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殿:通「奠」,定),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所以官吏没有 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於下位。 提拔正直无私、行为合「义」的人,避免为私利而相互仇恨的人,这就是说的这样的言论。所以古 代尧选拔舜在服泽(地名)的北边 邙阳山之南、水之北都称为「阳」),把政权交给他,天下安定。 禹选用益在阴方(地名)之中,把政权交给他,九州平定。汤选用伊尹在厨房之中,把政权交给他, 谋略成功。文王推举闳天、泰颠於从事渔猎之中(罝:捕鸟兽的网) ,把政权交给他们,商朝末年 西方的各个部落臣服。所以在这个时候,即使是禄厚位尊的大臣,没有谁不敬惧并且戒惕的(施: 「惕」,小心谨慎);即使是从事农业、手工业、市集(店铺)的人,没有不争着勉力去崇尚道德 (意:疑为「德」字的讹误)。所以士这种人能用为得力助手(承嗣:副官,助手)。所以得到士, 略就不会受挫,身体不必劳苦。名声确立且功业成就,美好的事物得以显扬,丑恶的事物不会发 生,就是由於得到了士的缘故。因此墨子说:「如愿以偿(这里指治国顺利)时,贤士不可不选用; 治国不顺利时,贤士不可不选用。(尚:通「上」,往上,这里作状语)往上想师法前人,奉行尧舜 禹汤之道,就不可以不崇尚贤能。尚贤的人,是政治的根本啊。 《天下兼相爱》 【原文】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贝U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 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 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 ⑵?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 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 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 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 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 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 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恶施不孝3 ?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4。犹有盗贼乎? 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诸侯之相攻国 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若使 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 “不可 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注释】

1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 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混乱最大的原因,只有通过“兼相爱, 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 但同时也带有强 烈的理想色彩。

⑵当:读为“尝”。 恶(wu何。 ⑷亡:通“无”。 【译文】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 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 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 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 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

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 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 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 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 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 兄长爱 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 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 这是为什 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 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 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 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 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 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 所以攻 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 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 不相爱。

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 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 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 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 谁会盗窃?看待别 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 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 谁会攻伐?所以大夫 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 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所以 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 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 “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义与不义》 1【原文】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 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 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

现在假如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的园圃,偷窃他家的桃子、李子。众人听说后就指责他,上边执政的 人抓到后就要处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盗窃别人的鸡犬、牲猪, 他的不义又 超过到别人的园圃里去偷桃李。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大, 他的不仁也更突出,罪过也更 深重。至于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内,偷取别人的牛马,他的不仁不义,又比盗窃别人鸡犬、牲猪的 更甚。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大。一旦损人更大,他的不仁也更突出,罪过也更深重。至 于妄杀无辜之人,夺取他的皮衣戈剑,则这人的不义又甚于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盗取别人牛马的。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大。 一旦损人更大,那么他的不仁也更突出,罪过也更深重。对此, 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责他,称他为不义。现在至于大规模地攻伐别人的国家,却不知指责其错误, 反而跟着去赞誉他,称之为义。这可以算是明白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2【原文】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 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 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於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 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

杀掉一个人,叫做不义,必定有一项死罪。假如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掉十个人,有十倍不义,则 必然有十重死罪了;杀掉百个人,有百倍不义,则必然有百重死罪了。对这种(罪行) ,天下的君 子都知道指责它,称它不义。现在至于攻伐别人的国家这种大为不义之事,却不知道指责其错误, 反而跟着称赞它为义举。他们确实不懂得那是不义的,所以记载那些称赞攻国的话遗留给后代。 若他们知道那是不义的,又有什么理由解释记载这些不义之事, 用来遗留给后代呢?假如现在这里 有一个人,看见少许黑色就说是黑的,看见很多黑色却说是白的,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不懂得 白和黑的区别。少尝一点苦味就说是苦的,多尝些苦味却说是甜的,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不懂 得苦和甜的区别。现在小范围内做不对的事,人们就都知道指责其错误;大范围内做, 却不知道指 责其错误,反而跟着称赞他为义举。这可以算是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吗?所以我由此知道天下的君 子,把义与不义的区别弄得很混乱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df19125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e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