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地”——刘家琨

2022-03-28 16:52: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此时此地”——刘家琨》,欢迎阅读!
刘家,此地,此时

此时此地”——刘家琨

摘要:中国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域创作受到全球化冲击。因此,如何直面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做到既回应全球化的现实,又传承地域性的文脉,是当下建筑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对此时此地双重概念的阐述,由此引入写作背景和思路;第二部分紧系此时这条时间主线,论述刘家琨在启蒙、实践、上升、成熟四个不同时期的创作;第三部分紧贴此地这条地域主线,论述刘家琨在四川、上海、南京等地的地域实践。由此构成本文写作的双重概念和两条主线。

关键词:时此地;刘家琨;全球化;地域性 第一章此时此地 1.1 “此时此地

全球化背景下,大批境外建筑师的参与使建筑地域性的淡化,这一现象促使许多本土建筑师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国建筑,刘家坤的创作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刘家琨强调此时此地此时指建筑创作时代性此地针对建筑创作的在地性此时是一种时间观念,对应全球化;而此地是一种区域概念,对地域化。因此,以刘家琨建筑创作的时间轴线为此时的第一主线,以不同地区的地域建筑实践为此地的第二主线,且两条主线贯穿全文。 1.2 《此时此地》

《此时此地》为刘家琨于2002年发表的一本书名,此时此地是书中提出的创作理念。书中,刘家琨以质朴的语言叙述了他的主要的作品及核心的创作思想。它包含基地、结构、细部、材料,同时又整合了空间、光线、视野、路径。 第二章此时

此时从刘家琨建筑创作的时间角度,探讨刘家琨从业30多年的建筑实践。总体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地域创作启蒙期(1982-1998);第二个阶段:地域创作实践期(1999-2002);第三阶段:地域创作上升期(2003-2009);第四个阶段地域创作成熟期(2010-至今)。 2.1地域创作启蒙期(1982-1998 建筑与文学相结合

在早期创作的时候,刘家琨试图寻找建筑和文学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几年实践后,刘家琨更加倾向于将文学和建筑区分开来,建筑设计的物质性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不能用文学的标尺来要求建筑完成度,那样你得到的只有失望。”[1]这就是刘家琨在实践中的真实感悟。 地域建筑创作起步较晚

刘家琨特殊的文学经历使他的思维方式异于其他人的创作,但是这也导致了他真正的地域建筑实践起步较晚。直到1999 年,刘家琨建筑事务所成立后,他的地域建筑创作才步入正轨。

2.2地域创作实践期(1999-2002

21世纪初,全球化兴起,刘家琨的建筑创作主要集中在四川,在这样一个时代地域背景下,刘家琨开始了探索。 ①“低技策略

在中国的西部地区,落后的施工水平阻碍了刘家琨走高技路线,反而促使


了他走相反的质朴的低技路线。因此,刘家琨选择粗犷的建筑材料和简易的施工技术,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同时也能适应西部发展且兼具西部地方特色的创作之路。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2002 年,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将刘家琨的地域建筑创作探索道路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大气而不突兀,这是刘家琨在探索建筑空间组织与外部环境融合的一次成功尝试。 2.3地域创作上升期(2003-2009

随着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等项目的落成,以及材料、情感再生观的诞生,刘家琨迎来了地域建筑创作上升时期。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艺术

刘家琨采用四川传统手工抹灰手法,既是对当地传统的一种恢复,又是对当地廉价资源的合理运用。同时,建筑立面上采用垂直绿化,这也是刘家琨对于建筑环境共生的一种平衡处理方式。 材料的再生观

再生砖作为刘家琨参与灾后重建的主要技术内容,依然奉行此时此地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理念,并且采取低技策略”——当地加工,小作坊实施。这对于解决灾后建造材料紧缺和废墟清理的问题有积极的作用。



情感的再生观

为纪念在汶川地震中不幸牺牲的胡慧珊,刘家琨自发、自主策划和实施了一个只有19㎡的小建筑。他以抗震棚为原型,选取最原始的房屋建筑形式——两坡屋顶,并且采用当下农村最为普通的砌筑方式,纪念馆材料粗糙、外部色彩灰暗、内部陈设简约,吻合了压抑深沉的建筑气氛。

2.4地域创作成熟期(2010-至今)

随着水井坊遗址博物馆的落成,刘家坤的建筑创作渐入成熟阶段。刘家琨在水井坊遗址博物馆的设计中将旧民居的生活空间纳入博物馆的空间场景中,他的主要思路是想通过还原传统的生活空间,加强博物馆设计的场所感,这种方式其实正是地域创作所提倡的。 第三章此地

以下是从地域角度对刘家琨在四川、上海、南京等地的建筑创作进行分析。 3.1 四川的地域创作

现选取位于成都的西村贝森大院,分别从从场地处理和材料运用两方面入手,探讨四川地域建筑创作。 在场地处理上

刘家坤采用大体量的U 字型造型,外观呈现水平横向走势,这种大尺度的空间处理方式主要针对周边单一、嘈杂的城市环境。因此,西村贝森大院在整个场地中体现对周边环境很强的控制力。

在材料运用上

在屋顶处理上,采用成排的再生砖呼应了中国传统坡屋顶的肌理,同时通过在生砖的孔洞上植入了一些低矮的植物来增强屋顶隔热性。另外,刘家琨还采取四川常见的各类竹木材料制作模板并搭配形成混凝土建造房屋。 3.2 上海的地域创作

青浦新城建设管理中心中,他对环境边界的界定十分明确,采取了长达190m的建筑形体回应狭长的基地。另外,他采取了石制百叶、灰黑色调,表达了他对特定江南建筑材料及色彩的回应。

3.3 南京的地域创作

南京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客房中心中,他选取南京农村民居的地域原型,并根据场地做一些调整和简化。在尺度的控制上,刘家琨采用小体量的形态处理手法,符合南京


农村住宅的普遍类型;在色彩处理上,他采用黑、白、灰三种色调,体现江南传统民居的颜色基调;在细节处理上,刘家琨采用了排水管这一生活元素,符合南京农村住宅的村落特色;在材料使用方面,运用了具有汉砖特色的预制混凝土砌块,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第四章结束语

中国当代地域建筑处于新旧交替的敏感时期,我们无法回避全球化带来的建筑思想和创作手法的冲击。因此,当代每一位本土建筑师都应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国建筑文化的使命,在全球化的冲击下积极回应中国的现实。刘家琨作为本土建筑师,探索了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如《此时此地》、低技策略与环境融合等创作理念以及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胡慧珊纪念馆、水井坊遗址博物馆、西村贝森大院等创作实践,刘家琨一直探索这条既继承传统实践当下的地域创作道路。因此,此时此地的地域建筑策略在中国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殷弘 .刘家琨 [J].时代建筑,2009.1月:22

[2]殷荭 .刘家琨建筑20[J].时代建筑,2015.1月:80-85 [3]刘家琨 . 胡慧姗纪念馆[J].新建筑,2009.6月:131-133 [4]刘家琨 .此时此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廖平容 . 刘家琨本土建筑语汇实践与发展[D].华南理工大学,2015. [6]阎波 . 中国建筑师与地域建筑创作研究 [D].重庆大学,2011.

[7]康珍珍 . 中国新生代建筑师创新实践的系统性研究 [D].天津大学,2014. [8]吴克勤 .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创新思维类型研究 [D].合肥工业大学,2013.

[9]李喆 . 从本土建筑师的师承关系解读本土设计的发展历程 [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e24a3a294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7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