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依然需要批判精神

2022-07-26 23:38: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时代依然需要批判精神 》,欢迎阅读!
批判,依然,精神,需要,时代

时代依然需要批判精神

作者:张永生

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3年第9



鲁迅的作品是否过时、该不该退出教材?争论烽烟正炽,双方各说各理。可对于鲁迅到底留下了什么、我们该继承什么,却关注不多。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鲁迅所处的环境与今天大不同,可那些因袭既久的陋习、遮蔽心灵的积尘、戕贼人性的弱点,并未完全荡除、消逝。翻阅鲁迅先生的作品,无论是喟叹革新之难——“即便搬动一张桌子,也要流血”;还是鞭挞冷漠围观——“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抑或是痛感公德缺失——“仅因目前的极小的自利,也肯对于完整的大物暗暗地加一个创伤”……昨天的话在今天说,仍让人有所警醒、启发。

批判是发现问题的眼睛。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需要的不仅是抚慰心灵、平衡心态的“心灵鸡汤”,更需要发现问题、直面问题的批判精神。赞叹改革日益推进、突破重重壁垒,也要直面部门利益仍然顽固的现实,想方设法破除“拦路虎”;讴歌好人不断涌现,也要意识到冷漠围观仍然存在,携手改善社会人心;欣喜公德意识渐成风尚,也不应回避一些文明缺失的丑陋现象时有发生,努力填平“道德洼地”。讴歌成就之时看到隐患,肯定进步之时直面问题,才能保持一份清醒、冷静。

批判需要建设性的心态。“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批判从来不是为批评而批判。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痛快一时的情感宣泄,只能导致愤世嫉俗、悲观失望,无益于世道、有害于人心。这种所谓的“批判”,与真正的批判精神大相径庭,首先就该受到批判。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的内心有理想的光”。批评而不解构,鼓劲而不泄气,饱含批判精神而不失建设心态。我们痛斥既得利益者顽固,理应拒绝同流合污;鞭挞冷漠围观,理应挺身而出;批评公德缺失,理应自我警醒;指出问题得失,理应贡献智慧力量。

社会需要倾听的耳朵。良药利于病,毕竟苦口;忠言利于行,毕竟逆耳。正如鲁迅先生感叹的“立论之难”,夸一个孩子将来大富大贵的人会受到青睐,而说他将来必定要死的人必遭白眼,即便前者无根无据,后者实为必然。这阐释了最简单的道理,光有批评还不够,关键要有善于倾听的耳朵、理性宽容的氛围。不仅要认识到批判是社会的清醒剂,容忍批评、正视问题,还要从批评甚至指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反之,视之为挑毛病、揭伤疤、唱反调,结果只能表面一团和气、内里矛盾重重,看似风平浪静、实是暗流涌动。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可谓振聋发聩!

《庄子》说,“夫六经者,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世易时移,“六经”不过是记行道治民的往事(“陈迹”),而非治道本身(“所以迹”),执著于前者而忘了后者,无异于舍本逐末。同样,如果纠结于鲁迅的作品在教材中所占篇幅多少,甚或拘泥于时代印记而忽略了精神本质,都不足取。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鲁迅的作品该不该退出教材”,而是我们今天如何继承发扬他的批判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ec9f6af25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e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