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及其意义(一)

2023-04-05 23:22: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析“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及其意义(一)》,欢迎阅读!
儒家,试析,伦理,地位,意义

试析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论文摘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孔子及其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也是其道德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它是人们处理各种道德关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它贯穿于儒家伦理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也鲜明地、集中地体现着孔子及其儒家伦理思想的本质和特点,其他的道德规范以及具体道德关系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都是这个基本原则的补充、展开和具体表现。 论文关键词]孔子;儒家;仁;伦理思想;道德原则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吕氏春秋》云:孔子贵仁。《孔子家语-弟子行》说孔子汲汲于仁。宋儒胡宏说:仁之一义,圣学要道。”(《五峰文集》)程颢在《识仁篇》中说:学者须先识仁。这些论述都反映了儒家对仁的思想原则的高度重视。孔子也多次讲到并强调,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灵公》)“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论语·卫灵公》)他甚至还说:仁,不让于师。”(同上)《论语》中字出现一百多次,多处对的思想原则进行了强调和论述。是孔子及其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也是其道德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则。孔子以降,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儒家学者所重视,并成为儒家道德理论乃至整个思想学说的核心。正因为如此,有人说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学说就是仁学 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庸》)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在儒家看来,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密不可分。人与自然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本质与自然的本质是相通的,二者都有其共性。另一方面,在自然界中,人是天地之心,是自然界中最可宝贵的,而立人之道,在于仁义。王阳明说:人者,天地之心;心者,万物之主。”(《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答季明德》)《孝经》中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易传》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立天之道,日阴日阳;立地之道,日柔日刚;立人之道,日仁日义。天地之间人为贵,而人之所以,不在于人有生命、有感知,而是在于人有仁义道德的伦理观念。

从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来看,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也在于人具有道德理性,在于人对于仁义道德的追求。孟子说: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人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在孟子看来,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并不多,重要的在于君子懂得事物的道理,了解人伦之情,凡事能够)A仁义出发。由此,孟子还进一步概括出了仁义礼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正是这些以恻隐、羞恶、辞让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在的道德情感,使人超越了自然状态,并与禽兽区别开来,也使人在任何道德处境中,都保持着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在孟子看来,是否具有仁义礼智四端,也是人与非人相区别的标志: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人是从仁义礼智的道德理性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陆九渊阐释和发挥孟子人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的话时说:之者,去此心也,故日此之谓失其本心。存之者,存此心也,故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陆九渊集·与李宰二》)他还说:者以人生天地间,灵于万物,贵于万物,与天地并而为三极。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而不尽人道,不足与天地并。”(《象山全集》卷二)人之所以是天地间的精华,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人是社会的人,是具有道德理性的人,并且是以仁义礼智的道德要求作为其行为的出发点及其评判标准的。


从人之本性的角度来看,是人的本然之善心,是人本来就具有的善良意志,是人的本质之所在。在人性问题上,儒家虽然也存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但一般说来,大多数儒家学者都承认和肯定人性有趋善的倾向,认同人具有善良本性的观点。之所以说天地之间人为贵,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人有善良意志,具有仁义礼智之心。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他在阐述仁义礼智四端时还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他还提出了良能良知的概念: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这就是说,仁义礼智是人生而俱有的东西,而不是由外部强加于人的。朱熹明确提出了本然之善心说: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朱熹:《四书集注》)陆九渊也充分肯定了人的善端本然性:四端万善,皆天之所予,不劳人妆点。”(《陆九渊集-语录下》)王阳明则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了良知说:吾人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贤,天下古今之所同也。…‘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全集》卷一《传习录》)这些论述,都肯定了与人之本性的天然联系。

孔子及其儒家认为仁包括所有美德,仁是其他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的总纲,也是其他优秀道德品质的核心,义、礼、智、信、忠、恕、孝、悌、恭、敬、宽、惠、敏、讷、刚、勇、毅等都体现着的精神,都贯穿着的思想和要求,同时又都可以归结于

子张问仁时,孔子回答:恭、宽、信、敏、惠,并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阳货》);樊迟问仁时,孔子回答说:爱人”(《论语·颜渊》),还有一次孔子回答说: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他还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而》)“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又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等等。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德中,居于主导的地位。正如朱熹所说:百行万善总于五常,五常又总于仁。”(朱熹:《朱子语类》卷六)“仁义礼智四者,仁足以包之。”(同上)这些都说明,在儒家道德理论中,是其他诸德的核心和总纲,统摄其他诸德,其他各项道德规范、道德范畴,以及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质,都是的原则的具体展开和体现。

《论语》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在孔子看来,只有约束自己,按照礼的要求选择自己的行为,才是。要使自己的行为合于仁的要求,就必须做到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是不能实行和达到礼的要求的。这说明,礼的具体形式是由仁的内在要求所规定的,离开了仁,礼就失去了意义而徒具形式;仁是内在的要求,礼是外在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密不可分。如果说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的话,那么礼则是人们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实现其本质的方法和途径。仁是礼的基础,礼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具体要求和规定,必须建立在内在的仁爱的基础之上,依礼而行是仁的根本要求。

儒家将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强调为政以德,构成了其仁政、礼治的政治模式。孔子说:民之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论语·卫灵公》)在他看来,百姓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火的需要;有跳到水火中而死的人,而没有因实行仁德而死的。孔子还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淮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淮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卫灵公》)这些都说明和强调了仁政礼治的重要。孟子发展了仁政的思想,进一步肯定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eca064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