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译文及鉴赏

2024-03-13 14:06: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声声慢》译文及鉴赏》,欢迎阅读!
译文,声声,鉴赏

《声声慢》译文及鉴赏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①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②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③乍暖还寒:忽暖忽寒,指秋天的天气。 ④息:休养,调理。 ⑤敌:对付,抵挡。 ⑥极。表示程度极高。 ⑦堪:可。

⑧怎生:怎么,怎样。 ⑨次第:情形,光景。

⑩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译文]

我苦苦地寻觅着,在这孤独的世界中,满心悲戚这将要转暖的寒冷天气,最令人难以休息。三两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这寒风?看到雁飞过,更让我伤心,这大雁是以前的相识呀。

曾经那么繁盛地开在枝头的菊花,如今已憔悴不堪,谁还有兴致把它摘来戴在头上?守着窗户,独自一个人如何熬到天黑?梧桐树上飘下一片片走完生命历程的黄叶,细雨一点一滴打在梧桐叶上,如同苦泪滴在心头。此情此影,哪是一个“愁”字概括得了的呀!


[鉴赏]

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章丘明水(今山东济南)人。她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学识广博,以文章着名,受到苏轼的赏识,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轼“后四学士”.李清照的母亲也出身于名门望族,善文能诗,是有名的才女。在这样的家庭中,李清照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六七岁时,便熟读诸子百家的文章,十岁左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已精通娴熟。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就一鸣惊人,写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充分显示了她的才华,轰动整个京城。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闲适富足,父母开明宽容,她经常与朋友饮酒野游。在她这一时期的词中,没有笑不露齿的大家闺秀,只有沉醉忘归,荡舟争渡的郊游趣事。

李清照词名远扬,引起了太学生赵明诚的注意。赵明诚是一位官宦子弟,他的父亲赵挺之也是山东人,官至宰相。赵明诚虽然出身在高官之家,但身上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两人门当户对,情投意合,李清照的词《点绛唇》形象地记录下了他们见面时的情景。一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尽显少女的娇羞可爱,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便嫁给了赵明诚。婚后,两人感情笃厚。赵明诚除了能诗善文外,还喜欢收藏金石字画和文物。受丈夫影响,李清照很快便也对金石字画、文物的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刚结婚时,赵明诚还只是一个没有俸禄的太学生,但他们只要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画、古董,就想尽办法,甚至不惜典当衣服将其买下来。每淘到一件宝贝,他俩就会迫不急待地回到家中一起仔细整理、欣赏、研究,这成了他们生活的最大乐趣。就这样,日积月累,他们家的'金石书画越来越多,李清照便建立了书库大橱,编排好目录,整理收藏。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在李清照和赵明诚沉浸在甜蜜美满的两人世界中时,朝廷的党争打破了他们的宁静生活。

首先是宋徽宗打出了变法的旗号,重用新党领袖蔡京推行变法。赵挺之是蔡京的追随者,很快便得到了提拔。以蔡京为首的新党得势后便开始对以苏轼为代表的元佑党人进行报复和打击,作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也因此受牵连。李清照急忙向公公赵挺之求救,他写了一首诗给公公,说“何况人间父子情”,央求公公能够看在儿媳妇的面上,想办法救救父亲李格非。但李格非还是被贬官离开了京城,李清照十分不满,写了句“灸手可热心可寒”来讥讽公公赵挺之。

随后不久,朝廷又下诏书“禁元佑党人子弟居京”,李清照只得离开京城,投奔已回到老家明水的父母。而赵明诚则仍留在京城,对此他也很无奈,这对思爱的小夫妻只好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ef350d2b9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1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