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

2022-03-19 06:35: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欢迎阅读!
硫酸铜,溶液,探究,反应



对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

——破解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慢的“难题”

安徽省利辛县江集职高 孙志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P11页有一个“活动与探究”:分别把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把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这是一个验证几种金属化学活动性强弱的经典实验。理论上,铝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所以,铝能把铜置换出来,铜能把银置换出来。那么,在铝丝的表面就很快会看到红色的物质生成,而在铜丝的表面也很快有银白色物质出现。

但是,当你真正做了实验时就会发现问题:虽然铜与硝酸银很快起反应,现象也如所期望的那样,然而,当把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后,却迟迟不见动静,要等十数个小时甚至一两天,浸入部分表面才有淡淡的红色物质出现。相信,凡是做过这个实验的初中化学教师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既然铝的活动性比较强,按理,它应该很快与硫酸铜反应才对,可为什么却得不到实验的证实呢?许多化学老师也都苦苦思索这个问题,也被这个问题深深地纠结着、困扰着。

铝是活动性比锌和铁都强的金属,其实,上述的问题也就出在铝的活动性比较强上。正因为它的活动性强,所以,铝在空气中就很容易被氧化,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这层薄膜保护了内部的铝,使它不能与外面的物质继续反应。即使用砂纸打磨了铝丝的表面,但是,由于铝很活泼,所以,你一边打磨,它会一边被氧化。甚至在你打磨完了到把铝丝插入溶液中的这个短暂时间间隔,打磨部分






又会被氧化从而被保护起来。这也就是铝难以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根本原因。

按道理说,硫酸铜溶液呈弱酸性,铝放入其中之后,它表面的薄膜会被溶液中的H+溶解,可为什么还是反应比较慢呢?回想起以前学过到,氧化铝是一种两性氧化物,它遇酸与酸反应,呈现碱性氧化物的本性;可是,当它遇到碱溶液时,它也能与碱反应,又表现出酸性氧化物的特性来。可能就是氧化铝的这种“两面派”的性格,决定了它在弱酸或弱碱溶液中都能很好地“自持”而难以被溶解的吧。这也就更好理解了铝制品比较耐腐蚀的缘故。

那么,会不会是硫酸铜溶液中的酸度不够,不足以迅速溶解掉铝丝表面的氧化铝呢?基于这种考虑,我又做了实验:先往硫酸铜溶液中滴加少量的稀硫酸,再把打磨后的铝丝放进去观察。结果,问题依然如故,反应依然极其缓慢。

还有什么因素能导致反应缓慢呢?温度!考虑到做这个实验时一般都是在年前或年后,而这时气温都比较低。那么,会不会是溶液的温度较低导致的反应缓慢呢?于是,我先将硫酸铜溶液加热到沸腾,再重复前面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把铝丝放进去后,表面出现明显的小气泡,这表明有铝与溶液中的H+反应了,气泡应该是H2。过了4钟左右,拿出铝丝,发现浸入部分表面有明显可辨的红色物质,这毫无疑问地说明,升高溶液温度有利于铝发生反应。试着再把另外一根铝丝放进去,发现铝丝表面再也无气泡出现,很长时间后,表面似乎根本就没有变化,这正是因为温度已经降下来了的缘故。看来,提高温度能起到一点作用,但是需要事先加热,而且效果还是不够理想。






问题还得从根源着手解决,那就是如何能破坏掉铝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

硫酸铜溶液中,由于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反应,使整个溶液呈酸性,那么,硫酸铜溶液中的酸,毫无疑问是硫酸。按道理说,硫酸也是一种强酸,但是,SO42的体积比较大,“钻穿”效应就差。相比起来,Cl个头较小,“钻穿”效应就大。这就使得与金属反应或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时,盐酸比硫酸速率大,这就好比一个大胖子和一个小瘦子一齐往一堆人群里钻,还是那个小瘦子容易钻进去一样的道理。

想到这里,我又动手进行了实验:先往硫酸铜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盐酸,然后再把打磨过的铝丝浸入溶液中,哇!试管中的变化不禁让我大吃一惊:那浸入的部分表面迅速(说1秒都不到也不夸张!)改变了颜色!几秒后,取出铝丝,那表面竟然出现了非常非常明显的红色物质——铜!这不正是我苦苦求索的结果吗?我把铝丝又放进去,又停几分钟再去观察,居然也能出现蓬蓬松松的象胡子一样的红色“铜胡子”出来!我终于成功了!我马上在教学笔记中,把这一结果记录了下来。晚上,仍然兴奋的我坐在电脑前,运指如飞,个把小时,终于有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

值得说明的是,老师在做这个探究实验时,可以事先往配好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盐酸(注意不是硫酸),也就是说要对实验用的硫酸铜溶液“做点手脚”。当然,这一点没有必要向学生说明,因为这一做法只是使实验更加快捷、明晰罢了。

这一经历也让我更加理解了这个道理:学无止境!

写于2012.12.28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f00280bba1aa8114431d9d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