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古代诗词的诵读技巧

2022-04-08 04:15: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论古代诗词的诵读技巧》,欢迎阅读!
古代诗词,诵读,谈论,技巧

谈论古代诗词的诵读技巧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的要求中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教育论文诵读和领悟诗词情感内容应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主要解读什么是真正意义的诵读以及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以诵读来带动学生对诗词情感意象的感悟。

关键词:诵读诵读教学法

诵读,也许是我们并不陌生的词汇。那么究竟是怎么读呢?如果追溯到许慎《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诵,讽也。段玉裁在注解中这样区别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倍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而所谓吟咏,实际上是一种感情的抒发。《诗.周南.关雎序》吟咏性情,以风其上。孔颖达疏:动言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综上可以看出,应是一种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形式。

在当今讲求高节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上,在不少老师眼里似乎就等同于背了,而对于它本应具有的传情效果往往未给与足够重视。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地流动时,知识才会成为一种信仰,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文学科本来就具有鲜明的审美性。让学生在文本中品味欣赏美,受到熏陶,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都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被选入九义教材的这些古诗词,正是一些历代传诵、长盛不衰的精品之作。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的要求中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也可以看出诵读情感是密不可分的。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称为诵读教学法。它并不是采用单一的朗读训练来达到背诵的目的,而是通过诵读来带动学生对诗词意象的认识、对思想感情的领悟。教师讲解诗词内容同时启发学生诵读,二者相互促进:一方面学生通过感知头脑中的诗词意境来思考如何表达;另一方面学生在自己诵读的尝试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古人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一般来讲,古诗词诵读教学应包括整体把握、细节品味、完整诵读、课后巩固四个阶段。 一、整体把握

这一环节是诵读教学的常规工作,应在老师指导下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涉及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1)诗词作者、相关文学常识、注解以及字词读音。了解写作背景,对于一首诗词感情基调的确定非常重要。如教材中很多诗人的作品都创作于自己遭贬谪之后,情感上往往带有愤懑、抑郁之意,这些在诵读中应该有所体现。一些常见字词的读音辨析也很不容忽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中的(chén)忽复乘舟梦日边中的(chéng)”。如果读音上混淆了,对诗句意义理解也可能产生偏差。一些古音字或特定读音的字词也应重视,如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qiāng)进酒”“(ē)(páng)等,以免闹笑话。 (2)根据古诗词一般停顿规律进行断句。所谓古诗词一般停顿规律指:四言诗,一般采用“2/2”停顿;五言诗,一般采用“2/3”停顿;七言诗,一般采用“2/2/3”停顿。对于个别长句,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以理解成四言+五言的停顿形式。这些规律其实有一个原则,即不出现停顿点后半部分短于前半部分的情况,则读起来会很别扭。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古诗词的常规停顿切勿刻意、明显地去体现,否则反而对诗词本身的意境和流畅性构成严重损害。应做到声断情不断

(3)找出诗词韵脚,了解平仄规律。押韵、平仄等规则都是古人为了让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制定。押韵不仅便於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在律诗、绝句中一般只有一韵,找出韵脚比较容易。而乐府诗或宋词中,则可能出现两韵。转韵往往意味着诗


词层次、情感上的变化。把握韵脚变化对诵读很有意义,这在后文还将涉及到。同样,诗词中平仄这两类声调有规律地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变化多样,不致单调,念起来可以产生音律美。平,包括平声;仄,包括上、去、入三声,在现代汉语里,平,包括阴平、阳平;仄,包括上声、去声。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老师可以指导他们标出近体诗的平仄,逐渐认识了解其中一些规律,这样的探索过程本身就不失为一种乐趣。 二、细节品味

同学们在完成了上述一系列工作后,将在老师的带领下,对诗词逐句进行细节的品味。这是诵读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精心设计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走进诗词中的情境,让他们自己尝试用最恰当的诵读方式去表达情感。在这个环节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诗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是教育界经常的话题。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即诗人、诗人即的感觉。如学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教室窗外正好在刮风。这不正是一个创设情境的契机吗?在预习之后,我便请一位同学站到窗边感受了一会儿,然后让他以第一人称来介绍杜甫当时的情况。他想了想,这样说到:你们眼前的我,是一个衣衫破烂,瘦弱苍白的老头儿。谁能想到,这就是曾经闻名全国的诗人杜甫啊!我好不容易从安史之乱的烽烟中苟且偷生,找到个落脚的地方,以为可以就此安度晚年了,没想到这一阵可恶的狂风……”他越说越动情,真的像是进入角———这不正是品味诗句情感的最好的开始吗?良好的情境,需要老师敏锐的观察,精心的设计。

(2)让学生自己悟出重读点所谓重读即在朗诵中加重语气,增大音量,以强调所读内容。诗句中哪些词语需强调?为什么强调?传统的做法是老师直接把自己认为需重读之处提出来,让学生们照葫芦画瓢———毫无疑问,这是对学生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极大的抹杀。那么,如何让学生自己?这就需要老师设计启发式的问题了。如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第一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我们可以设计几个层次的问题:a.这一句表现的是什么场面?———宴会,b.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宴会?———豪华、奢侈,c.如何能看出这场宴会的奢华呢?———“”“的容器,价值十千”“万钱的酒菜。这三个问题,思路清晰,层次步步推进,也绝无为难学生和牵强附会之感。到了第三个问题,学生便能顿悟:哦,原来”“”“”“一重读,就能强调这场盛宴的豪华了。 (3)找出诗词中情感变化的关键点前面已提到,在一些乐府诗和词中,常常都有转韵现象。同样以李白《行路难(其一)》为例。这是一首情感变化跌宕起伏的诗作,让学生们找出韵脚也并不难。我们发现,前面四句一直是“ɑn”韵,到了五、六句忽转为“ɑi”韵,这里一定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关键点了。前四句,诗人异常压抑,面对美食佳酿毫无食欲,内心急切不安又无所适从,进退无路却又想继续求索———从整体上看,前面部分都是沉抑的,而在反复行路难咏叹之后,一句今安在?”则像是对前面冰塞川”“雪满山痛苦迷惘的宣泄,诗人已不是简单发问我在哪里?”而更像是控诉:我能往哪里走?”这样最后一句的豪言壮语便呼之欲出了。在诵读教学中,这样的很重要。学生一旦用转韵的规律找到这样的,便能拥有一份成就感,对诗词的投入便又自然多了一分,前后部分的诵读自然也能更有意识地表现出感情的变化了。这样的奖励正是学生自己给自己的。

(4)可配合表情动作来体会感情在诗歌朗诵时,适当加上点肢体语言也是让学生进入角色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借鉴和微缩了舞台剧的表演形式。有时,一些难以言传的微妙情感却能用表情、动作入木三分地表演出来。如赵师秀《约客》中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表现对迟迟未到友人的等待。我便尝试让同学们一边做动作一边朗诵。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表演的:他微皱眉头,半闭双眼,一边不紧不慢地敲击着手中的笔,口中念念有词似昏睡状,忽然笔失手落地,他方才做出惊醒的表情,俯身往桌下寻找。这是


多么精彩的表演!把久等未到那种疲惫、昏昏欲睡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昏昏欲睡的状态怎么用诵读表现呢?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和尝试。这样的方法可以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同学们也感到有所收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朗诵的方法又为何不能多彩多姿呢?

(5)诗词结尾句可酌情适当放缓语速,拖长音节在审美活动中,延留是指对古诗词的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是诗词中的美感继续留存于脑里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态。这种延留如果从诵读的角度去表现,最好的方式便是对结尾一句适当进行一定的处理。可放缓语速,并将最后一个音节稍稍延长,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如崔颢《黄鹤楼》末句烟波江上使人愁就适合这样表现。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如何处理;哪些诗适合这样表现,哪些不适合。老师并不需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在这样的思考和尝试中不自觉地加深了对诗词内涵的领悟。 三、完整诵读

对诗词作品进行完整地诵读,不仅能让学生们对诗词内容情境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而且能促使他们形成更加完整的全局感受。在整个诵读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会比较明显。一方面,每个学生对诗句感悟的程度和角度都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诵读表现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因此,一味地让学生们反复齐读意义不大,缺少了一种层次上的推进。那么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同学的诵读效果达到理想的水平?具体的方法肯定是多样的。这里有一种过渡法的思路———即由个人诵读逐渐过渡到全体齐读。 四、课后巩固

在熟练诵读基础上,加深对诗词思想情感的理解,逐渐达到背诵的程度。这是九义教材对课本上所有古诗词的要求。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客观条件和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巩固。如: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将诗词加以自己的想象改编创作成现代散文;将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诗词(《木兰诗》《石壕吏》)改编成小品进行表演等等。种种形式的目的都在于:让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全面发展。

我国古代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一座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宝库。希望通过本文的抛砖引玉,让更多的语文教师重视课堂中的古诗词诵读,此时有声胜无声。让这些千古名作真正传下去,流芳百世。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f0784f95d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