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邓小平的思想和实践

2022-05-23 23:59: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邓小平的思想和实践》,欢迎阅读!
邓小平,开辟,实践,为了,思想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邓小平的思想和实践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要: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这是邓小平认识与对待历史的独特视角与着眼点。本文在分析邓

小平“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的历史研究观的基础上,揭示与论述了邓小平从历史的总结与对比出发考察当代问题、治国治政的现代决策实践。

关键词: 邓小平 历史 未来



Summarizing History is for Pioneering FutureDeng Xiaopings Thinking and Practice

Zhang Guohong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

Abstract: Summarizing history is for pioneering future, which is Deng Xiaopings particular angle of view and respect for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history. Basing on the analyzing of Deng Xiaopings viewpoints of history study, the article reveals and discusses Deng Xiaopings modern decision practice on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governing nation and politics by summarizing and comparing history. Key words: Deng Xiaoping; history; future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这是清代思想龚自珍的至理名言。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设计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和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历史,强调以史为鉴,注重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可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确立无不与邓小平深谙中国历史,正确对待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紧密相关。“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1],这是邓小平认识与对待历史的独特视角与着眼点,“从史入手”正是邓小平思考问题、进行现代决策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思想:邓小平关于“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的历史研究观

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历史,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重视历史,重视对历史的科学总结与研究。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的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2]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向前看”的思想,





[作者简介] 张国宏 1968—),男,汉族,安徽舒城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邓小平理论以及

党史党建研究。

1


明确提出了“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的历史研究观。他指出:“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3]“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4]他在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时说;“我为什么讲这个历史?因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5]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树立了“总结历史、开辟未来”的成功范例,《决议》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别是建国后的曲折历史的科学总结,对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统一全党思想,增强全党团结,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邓小平所说,这个决议起到像1945年那次历史决议所起的作用,就是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即使是在回顾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时,邓小平仍着重强调既尊重历史,但又不能陶醉于过去的辉煌,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今天和明天。他说:“在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古代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伟大作用。但是我们祖先的成就,只能用来坚定我们赶超世界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来安慰我们现实的落后。我们现在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造,同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6]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的历史观要求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总结历史。具体来说,应该做到:

首先,科学地阐明历史发展规律。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7]

这段论述,不仅阐明了历史发展规律,而且指出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必然性。邓小平还

以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过程中多次发生王朝复辟的历史事实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并得出结论说:“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8]认识了历史发展规律,明确了历史前进方向,就可以增强胜利信心,有助于开辟未来。

其次,实事求是地评价和对待历史及历史人物。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9]“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只能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10]他在论及如何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问题时一再强调,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2


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11]从这一历史观出发,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实事求是地、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同时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范例。

“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12]虽然邓小平对日本军国主义深恶痛绝,但在论及中日关系时,他十分理智,坚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他说:“即使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时,也有很多日本人在反对侵略。讲历史要全面,既要讲日本侵华的历史,也要讲日本人民、日本众多友好人士为中日友好奋斗的历史。“日本人民同中国人民一样,是希望中日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13]显然,把日本军国主义同日本人民区别开来,全面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会有利于推动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

再次,科学地运用对历史经验进行纵横对比和交叉研究的比较分析方法来研究和总结历史。邓小平认为,一方面要注意从历史纵向联系的角度认真总结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所走过的曲折历程,客观分析我国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既坚定我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又明确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是初级阶段;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从横向比较的角度,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总结历史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作出符合中国国情并能开拓未来发展新局面的科学决策来。

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振奋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斗志,使中国人民自觉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这也是邓小平“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他强调,要用中国的历史,尤其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屈辱、抗争以及无数志士仁人探索救国富民的历史教育人民与青年。大家都知道,历史在时间上是单向度的,是一去不复返的,历史决不可能重演,但在历史中积淀着的民族精神作为精神财富是可以保存的,并借助于教育中介,在民族的一代又一代的子孙中得到不断的延伸与充实。所以,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14]“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15]可见,他深深懂得历史中蕴涵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发展与繁荣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总结历史、振奋民族精神是开辟未来、振兴中华民族的时代需要。

邓小平关于“总结历史、开辟未来”的历史研究观告诉我们,只有从历史的对比中深切了解“昨天”和“前天”,才能把握好“今天”和“明天”,勇敢地承担起“继往开来”的历



3


史使命。



二、实践:总结历史与邓小平的现代决策

邓小平不仅正确地指出了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开辟未来,而且在实践中注重以“总结历史、开辟未来”的思想为指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邓小平看问题有一个习惯,喜欢先从历史切入,然后把握时代特点,联系实际,得出正确的结论。从历史的总结与对比出发,考察当代问题,制定现代决策,是邓小平在治国治政和国家决策中科学运用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主要体现在:

(一)、中国国情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国情既是一个政治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概念。国情乃是历史发展的现实反映,历史反映了国情,国情渗透着历史。邓小平十分重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掌握。他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6]邓小平深入研究了中国的历史国情,认为在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特点必须看到:一是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二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这两个特点出发。这是中国当前的国情,但并非一日之间骤然形成,而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正是基于对我国国情的科学分析,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如他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7]

(二)、近代中国的落后历史与紧迫的加快发展观

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常常为欧洲人望尘莫及。然而近代以后的中国落后了,受欺侮了。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史是一部被侵略、被掠夺、被侮辱、被宰割的血泪痛史,是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种种屈辱说明近代中国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发展的铁的定律。邓小平在深刻总结中国近代历史的教训的基础上,洞察当今世界发展形势,明确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警句式论断。他一再强调,“我们要做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要发展自己。[18]“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19],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其核心、实质和第一要义,是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即加快发展自己,尽早实现现代化。这既是邓小平基于对当今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形势的科学分析而产生的,更是对近代中国落后挨打沉痛历史教训总结与反思的结果。



4


(三)、中国近现代闭关锁国的历史与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

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闭关自守、夜郎自大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邓小平指出,“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对外开放的,不过那时只能是对苏联东欧开放。以后关起门来,成就也有一些,总的说来没有多大发展。[20]建国后的近三十年基本上是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邓小平在回顾和总结这段历史时明确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1]反思历史,中国要加快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中国必须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是对近现代闭关锁国历史的深刻总结。

(四)、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昭示与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的确立

1979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从根本上说,是邓小平揭示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国革命历史发展规律得出的科学概括和结论。他在19872月会见加蓬总统邦戈时说:“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22]他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救国方案,但无论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君主立宪,还是孙中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都救不了中国。“五四”以后的种种救国方案,如“实业救国”“第三条道路”等,也均在历史发展的实践中一一破产。“中国今天的形象,不是晚清政府、不是北洋军阀、也不是蒋氏父子创造出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中国的形象”[2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历史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离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没有根,没有方向。邓小平强调指出:“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是没有前途的。这个道理已经得到证明,将来还会得到证明。[25]本固邦宁。邓小平从我国历史发展、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出发,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概括出的“立国之本”思想,充分反映了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尊重历史,善于汲取历史经验的睿智。

(五)、共和国建设史的回顾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

建国后30年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历史,既有过凯歌行进的时期,也出现了曲折、失误、停滞甚至长期动乱的局面。邓小平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他说:“建国后的头八年,我们的发展是健康的,政策是恰当的。[26]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至1978年的20年间,由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上犯了“左”倾错误,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



5

[24]


不断发展,相继造成诸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严重的失误,并最终导致“文革”这样全局性动乱局面的出现,使全国各项工作惨遭巨大损失。在认真总结和沉痛反思之后,邓小平认为,建国30年来的最严重教训,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穷过渡”和“平均主义”,没有用心搞建设。他说:“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着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27]历史教训是惨痛而深刻的。他告诫大家:“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28]正是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并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中国的现代化才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的社会主义才充满着活力。

(六)“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痛思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

邓小平曾经指出,“文化大革命”“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29]从某种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邓小平郑重地对待我们党所犯的“文革”错误并从所犯错误的后果中迅速而科学地学习了许多东西的结果。

“文革”的教训是多方面的,这里姑且不去面面俱论。“文革”之所以发生并持续十年之久,除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过分集权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模式是一个不可忽缺的重要原因。邓小平认为,十年“文革”虽然是毛泽东同志错误发动的,但关键是领导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个制度的问题。“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30]这是多么深刻而精辟!“文革”的历史充分暴露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种种弊端,基于此,邓小平复出伊始,便大刀阔斧地对党和国家现行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主张坚决革除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等现象与弊端。早在19808月,邓小平就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制度建设方案,为我国深入进行领导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了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邓小平同志身体力行,提出退休要求,以实际行动带头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为积极地领导体制改革起了表率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总结历史、开辟未来”的思想和实践是十分丰富多彩的。邓小平在制定治政治党治国决策过程中对历史的总结与反思,远不止上述所论及的方面。除上述外,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依法治国的方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



6


识分子政策、“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等等一系列科学决策的确立,无一不与邓小平“总结历史、开辟未来”的英明睿智紧密相关,无一不表明历史的透视与反思在科学决策中的重大作用。



总之,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31]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善于总结过去的历史,有助于理解和解决当代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助于现代决策的确立和贯彻,有助于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开创未来事业新局面。学习邓小平“总结历史、开辟未来”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现行路线、方针和政策,对于开拓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事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注释:

[1][4][5][7][8][13][14][15][17][19][20][21][22][23][25][26][2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1272234-235382-383383349206358326590782056019525317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0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6][9][10][11][12][16][24][27][28][3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2929014333329224416327824924933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19961215日邓小平会见贝宁总统克雷库时的谈话。

[31]江泽民:《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中国教育报》1999112日②

7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f2d2b4df6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7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