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感寺之谜

2022-04-09 01:16: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化感寺之谜》,欢迎阅读!
化感寺之谜

化感寺之谜

周仲民

隋唐时期著名的禅宗寺院化感寺,在历史上湮没千年之久,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更不知它隐匿何处。一些从事专门研究的学者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竟成一个令人困惑的谜团。 方志唐书说



蓝田清代嘉庆志是记载寺观最为详尽的县志之一,但对化感寺只是以不可考者杂录附后,记曰:“按县境尚有感化寺见旧唐书,感配寺见右丞集,„„皆不知创始何朝落成何日也。”以图文并茂著称的光绪志对寺观的记载未有新意,关于化感寺的记述循于此说。民国时期的县志把化感寺归入古寺观栏目,附在后面,记为:“感配寺在辋川内见王右丞文集,翠微寺在白鵶谷见杜诗注,感化寺见旧唐书。”这些地方志书均不能标明化感寺的所在,又将化感寺记为感化寺、感配寺,显然是缺乏深入考究和溯源穷尽地认真校核。

唐书有关化感寺的记载在《旧唐书》191卷、列传141的《义福传》中。传云: 大智禅师义福姓姜氏,潞州铜鞮人。初止蓝田化感寺,处方丈之室,凡二十余年,未尝出宇之外。后隶京城慈恩寺。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途经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赍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以二十年卒,有制赐号‘大智禅师’。葬于伊阙之北,送葬者数万人。中书侍郎严挺之为制碑文。《全唐文》280卷存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并序》,记有: 神龙岁,自嵩山岳寺为群公所请,邀至京师,游於终南化感寺。栖置法堂,滨际林水,外示离俗,内得安神,宴居寥廓廿年。”唐书与唐文记载了化感寺在蓝田的真实史料,却不能指点化感寺的位置。

讹为感化寺

化感寺讹为感化寺出自唐诗的不同版本,完全是后人曲解佛家“化而感之”的含意,误地改成人所熟知的“感化”而已。改动不仅包括王维的《游化感寺》《过化感寺昙兴上人山院》,白居易的《化感寺见元九刘三十二题名处》,就连《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化感寺也被误为感配寺。唯有保留的是元稹的《山竹枝》中的自注,注云:“自化感寺携来,至清源,投入辋川耳。 这个错误的版本可能出现在北宋末期,或是哲宗之末,徽宗之初。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受徽宗之召而为书学博士的北宋书法家米芾,书有王维《感化寺诗》,如今在《古今碑帖集成》中尚存墨迹。

错改寺名的文人学匠当初也许没有想到他的影响竟如此深远,清代的《全唐诗》《王右丞集笺注》,民国的《全唐诗》,乃至今天的《全唐诗》《全唐诗选注》《王维诗集》《王维诗校注》等书籍,均一错再错,甚至连大学的一些教材亦不例外。

其实唐代诗作传承至北宋初期,化感寺名并无差错,太宗匡义敕令编纂的《文苑英华》仍集录为化感寺。《文苑英华》是由李昉、宋白、徐鉉、杨徽之等人纂修的一部大型诗文总集,为北宋四大类书之一。全书1000卷,收录上起南梁、下至五代的2200人近20000篇作品,可谓卷帙浩繁。其中,唐人作品约占十分之九,资料主要来源于皇家藏书。它的可信度无疑高过其它所传。



1






《文苑英华》的编纂起自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九月,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十二月完成。与《文苑英华》同年奉敕开始编纂的宋《高僧传》,成书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十月,纂修者是汴京天寿寺通彗大师赐紫僧赞宁。宋《高僧传》共30卷,集录唐太宗 贞观年中至宋太宗端拱元年,343年的高僧传记,共正传531人,附见125人。二书集成同一时间,有关化感寺的载录一样无二,与《旧唐书》《全唐文》和唐道宣《续高僧传》的记载完全一致。由此不难得知化感寺讹传为感化寺确是无可争辩的史实。 寺在蓝谷旁

化感寺在蓝田已由《旧唐书》《全唐文》给出答案,但在蓝田什么地方始终未得到真正地解决。《旧唐书》的《义福传》没有说明,《全唐文》的《大智禅师碑铭并序》亦未提及,宋《高僧传》的《义福传》也无记载。

中国王维研究会自19914月成立起,至今已走过二十多年时间,举办了5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5集《王维研究》。会上曾经探讨过化感寺的地理方位问题,最后以意见不一无果而终。不少学者认为化感寺在辋川内,上海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陈允吉先生亦在《终南别业即辋川别业考—兼与陈贻焮等同志商榷》一文中,言说化感寺就在辋川别业附近。 十年前笔者在西安省图披阅佛家典籍,细检唐宋僧传、禅宗法嗣。在唐道宣《续高僧传》中先后发现,卷15的《灵润传》有:“大业初岁,„„遂脱略人事,厌俗归闲。遂往南山之北,西极沣户,东渐玉山,依寒林头陀为业。”又有:“会隋氏乱伦,道光难缉,乃隐潜于蓝田之化感寺。由此辩析,灵润到过玉山,其隐居的化感寺应在玉山附近。20《志超传》有:“时蓝田山化感寺沙门灵润、智信、智光等,义解钩玄,妙崇心学,同气相求,宛然若旧。遂延住彼山,栖志得矣。”蓝田山多指玉山、王顺山,亦指玉润山、虎侯山,均在蓝谷两侧。最终的发现是在卷13的《道岳传》中,明白无误的文字写着:“武德初年,从业蓝谷化感寺。

得到化感寺在蓝谷的确凿证据,问题就变得简单起来。先看王维《过化感寺昙兴上人山院》一诗,从“暮持筇竹扙,相待虎谿头”句,可知化感寺附近有二山夹一涧的虎溪崖头。再依白居易《感化寺见元九刘三十二题名处》查阅元稹诗,找到元稹《山竹枝》一诗,诗中深院虎溪竹,远公身自栽。多惭折君节,扶我出山来则完全标明化感寺在虎溪旁。虎溪源头在今天的寺坡旁边,流经寺坡之下,寺坡当是化感寺的所在了。

寺坡的殿宇遗址和庙堂的残存文物证实了这一推断,南北两院的殿堂布局与绿釉琉璃筒瓦、莲花纹络瓦当的碎片为古寺的存在提供了最为有力的旁证。一个困扰人们数百年的谜底就这样逐步揭开,它的结果填补了终南山佛教研究的一项空白。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f7fb832580216fc710afd0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