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2022-05-31 02:4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残疾人,走近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走近残疾人》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二个主题——伸出爱的手,这一主题由两课时完成,《走近残疾人》是第一课时。本单元旨在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本课的立足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困难,认识到他们需要人们的尊重、关爱和帮助,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向他们伸出温暖的双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体会和感受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察他人,观察社会事物和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能够理解、尊重和关爱残疾人,并对他们在困难面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学习、体验、感悟残疾人的社会生活,获得亲身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尊重残疾人、关注残疾人生活的意识。 教学难点: 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法学法:情景教学法、体验法、欣赏法、谈话法、实践性活动、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体验活动的道具、学生搜集残疾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孩子们!老师看到我们班每个小朋友都十分活泼可爱,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还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你们知道吗?你们真的非常幸运!因为,同在一片蓝天下,还生活着这样一群特殊而困难的群体:他们或者在漫漫长夜里摸索,或者在无声的世界里生活,或者是靠轮椅、拐杖走着自己的人生。 (课件1:出示不同类型的一组残疾人的图片)像他们这种在身体结构上丧失某种功能或者心理上存在某种不正常的人,就是我们今天要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残疾人。就让我们一起伸出爱的手,走近残疾人,来了解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板书课题(伸出爱的手走近残疾人)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对残疾人已有的认识和学习愿望,把残疾人图片在课堂上播放,引发学生探究残疾人的生活、学习的欲望,使教学寻找到了适当的切入点,为儿童真正走进残疾人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珍视儿童生活独特价值”的独特理念。 二、了解残疾人

这些人因为先天或后天原因不能拥有健全的身体,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适应生活,即使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也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或电视上,见到过残疾人吗?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资源,加深对残疾人的了解,为体验残疾人打下基础。激发学生尊重残疾人的意识 三、体验残疾人的生活

师:同学们,大家都见过残疾人,但他们的生活到底有多不方便呢,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好,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模拟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吧。(多媒体出示活动题目)

活动一:单手穿衣。我们再来模仿肢残人,体验一下“单手穿衣”吧!请一组学生,一只手不准动,只能用另一只手来穿。(其他同学观察他们是怎样穿衣服的?)


活动二,手语传话。将学生分组后进行“传话活动”。老师告诉单组第一位同学一句话(我想看电视),同学们一个个向后传,不能动口,只能用手势表述。双组的同学注意观察,双方充分体会聋哑人的生活。最后一名同学说出领会到的意思,师公布答案。请生谈体会。

活动三:蒙眼前进。老师先请五位同学到前面来,做蒙眼走路的体验活动。一人把眼睛用丝巾蒙住,体验盲人,单独走完老师要求的路程。一人把眼睛用丝巾蒙住,在另一同学的扶助下走完全程。(路线是从后排座位出发,绕讲台一圈回到对方原位。)(如此设计,是想让学生们在深切地体会到做盲人的不易的同时,体会到得到帮助的盲人比没人帮助的盲人走得快些。请同学们谈一谈在活动中的感受。)

过渡语:刚才我们体验了做一个残疾人的苦和乐,下面我们召开一个交流会,说说你们的切身体验和感受。让我们来听听谁的感受最深。

设计意图:这是模拟体验活动,教师组织学生三次体验,旨在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并由此感受残疾人生活的实际困难。这样的课堂,是儿童的课堂,它呈现的是儿童的文化,体现的是童心、童真。它真正把学生引进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对学生生活的有效引导,从而体现出本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核心理念。 四、尊重残疾人

师:通过刚才的体验,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聋哑人、盲人,还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在生活中学习中与他人的交往中的种种困难,他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听不到爸爸妈妈亲切的呼唤。他们虽然在生理上有缺陷,但他们残疾而不残废,同样具有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精神,在不同的岗位上、用不同的方式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课件二:播放残疾人为人民服务,学生观看后谈感受。)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图片,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三:残奥会)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哪幅画面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师生交流)他们用自己的血汗为我国体育事业争得了荣誉,为我国2008年残奥会赢得了金牌奖牌第一的好成绩。他们这种身残志坚,不向命运认输、不向自身残疾低头,顽强生活的拼搏精神,值得我们健全人敬仰、学习。那么除了体育方面,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优秀残疾人? (学生交流)

师:过去,我们可能并没有在意身边的残疾人,甚至可能看到他们还有些害怕。今天当我们走近了残疾人,亲自体验了残疾人的不便,看到他们在困难面前所表现出的自立自强的精神,特别是他们其中不乏佼佼者,他们同样对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你们对他们有没有新的看法、新的感受?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尊重他们(板书:尊重),当他们面临生活中的困难时,能够伸出爱的手)。

设计意图:教师精心选择的几位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代表,通过多媒体播放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体验逐步深刻,也使本课的教学掀起了高潮。 五、理解、关爱残疾人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都这样做了呢?(生交流感受) (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理解残疾人,板书:理解)

师:我们每个人都要平等对待他们,理解尊重他们,把他们当作朋友,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替他们领领路,帮他们推推车,……有的时侯和他们说说话,也是爱的表现。(板书:关爱)

设计意图:本环节加强书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实现教师情感,学生情感和文本所要表达情感的共振。同时也把养成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目前有6000多万残疾人。国家为了让大家都来关注残疾人,专门设有全国助残日,你知道是哪一天吗?(每年5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同时,我国还专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机构和设施,由此可见,残疾人不但值得我们去尊敬,更值得我们去学习。谁来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残疾人 2.奇思妙想。


师:你们想不想为残疾人做点实事呢?现在就请大家当一回小科学家,想一想今后可以为残疾人发明一些什么呢?请各小组讨论讨论,比比看,哪组的点子最好!

师:大家的想法真好!希望这些美妙的想法早日实现,使残疾人们过得越来越好!

总结:同学们,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表现。就让我们在爱的呼唤中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伸出温暖的手,奉献我们的爱,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乐!让世界变成爱的乐园!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从文本回归生活,走进生活,开展更多的活动,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这也是本课最根本的目的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fb24ee9e2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