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一面》

2023-12-25 19:44:4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再读《一面》》,欢迎阅读!
一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再读《一面》

作者:张海燕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6年第12

子曰温故而知新,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温故是必修的功课,知新却是未必,因为强大的应试压力的存在,语文课堂早已经被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模式化了,此过程其实是与二字渐行渐远。但读《一面》这篇课文带来的认知感受,对于笔者来说却是个例外。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对阿累的《一面》记忆并不陌生,虽非年年咀嚼,却也随着教学循环不断地相遇。而每次再相逢之时,笔者都有新的感受。 一、内山书店

课文中内山书店这个名称只出现了一次,在课文第二段,作者在等车的间隙里,心里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教了多遍之后,笔者突然对这句话有了兴趣——尽管其不算是应试重点,但对于学生来说,或有一种启发。于是在本文的课纲教学任务完成之后,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阿累为什么想到内山书店去呢?

学生起初的回答当然简单,因为阿累自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但这个问题是经不住追问的,因为即使是1932年的上海,虹口公园处可以避雨的地方绝对不只是书店一个。学生也认同笔者这个观点,于是思维向前进了一步,学生开始思考:阿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内山书店是一个什么样的书店?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也迅速被找到:阿累是汽车公司卖票的,他很穷”——两个人几天的饭费才一块多钱;内山书店也不是一家红火的书店,因为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在课堂上,当师生解读到这里的时候,忽然有了一种感觉:阿累与内山书店的相遇,似乎有一种默契,又或者说存在着必然。用学生的话说,就是一个旧社会,一个爱书的普通工作,一个并不起眼的书店……阿累与其说是到书店避雨的,倒不如说内心的一种爱书的潜意识,驱使着他走向书店。当学生解读至此时,笔者提出了预设好的问题:你在闲暇之时去书店吗?这是笔者预设已久的问题,但总觉得提问的时机并不多。在提出问题之后笔者说了一段话作为点睛: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鲁迅?其实是为了汲取先生内心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对假恶丑的无情批判,是对皮袍下的小的深刻揭露,正如阿累在文章最后所表达的,先生虽去但力量长存的意味。而这种精神力量的延续,其最佳载体就是书籍,从这个角度,你才能读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真实意味。 二、鲁迅译

文中有一段描述,与笔者日常买书读书的细节特别相似,文中是这么说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毁灭》?我记得是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是得到了保证似的……

其实笔者相信,真正爱书之人,应当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但这段描述对学生的学习会有什么样的启发呢?作为语文教师,笔者更关心这一点。笔者很想利用这段描述,向学生传递些什么,于是课堂上有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课文中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是得到了保证似的引起了你的注意了吗? 生(多数):没有。

师:我没有琢磨明白,为什么看到了鲁迅译,阿累就像得到了保证似的呢? 生:这应该体现了阿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信任吧。

生:说得好,说得非常好!在你的读书生涯中,有过这种信任吗? 生沉默。

师:在我们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无数次强调过要阅读,同学们也读过很多的书,难道竟然找不到一个十分信任的作者?

生(片刻之后,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我觉得我们平常看书,好像都是为了考试而来的,都是为了作文而来的。好像很少有那种……那种……怎么说呢?……那种很纯粹的读书。 师:你这个词用得很好,你说的纯粹,我理解为不带任何目的的读,但这种读又确实能够带给我们以精神力量!是这个意思吗? 生(点头):对!

应当说这样的对话是令人深思的,如果说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失去了纯粹的读,那还指望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学生心中能够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呢?笔者至今记得吴非先生所批的当下语文教书却不读书,又提醒不跪着教书,这样的提醒与笔者自身的认知完全吻合,当然,笔者对吴非先生也有一种类似于阿累对于鲁迅的情怀,这种情怀应当是读书人所具有的,所谓读书即是读人,寓意不言而喻。 三、继续前进

读书是为了寻求力量的!语文教学除了听说读写的工具性要求之外,另一要求即从文本当中汲取精神力量的人文性要求。这里需要重复或者说强调的是,这种力量不是体现在文字上的慷慨激扬,也不是体现在试卷上的尽善尽美,文字的力量应当转换为学生内在的一种认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阿累在文末说,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每当读到这段文字时,笔者心中总感觉一股热血往上涌,作者阿累与笔者都可视作社会中的普通一分子,笔者常想,如果国人当如阿累这般热血,那鲁迅先生或者就不需要再批评国民的劣根性了。

诚然,这不易。但先生作品的价值也正在于此,阿累《一面》文章的力量也正在于此。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这样的力量,并且将这种力量内化为一种品德与习惯,那学生即使在试卷上有所不足,那也不算什么遗憾了。 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①管树青:《〈一面〉教学引发的几点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7期第28-29页。

②朱永芳:《阿累散文〈一面〉修改评析》,《语文月刊》,2011年第4期第19-22页。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吴窑镇吴窑初级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fe069a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3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